話說歷史研討
- 瀏覽量:1254
- 來源:中華名師網
- 2015-04-16
在經歷了三十幾年的快速發展與大轉型之后,中國社會再次回到“我們是什么,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這樣的問題,而為了找到答案,我們不可避免的先要了解清楚我們是怎么來的。于是,就有了新一輪的歷史熱。
以前對歷史的探求要么過于意識形態化,要么過于偏重朝代史、政治史,就像古裝電視劇走不出宮殿內斗的論題;還有就是過于定性,停留在史料收拾和描述性層面,即便對前史事實背面的因果關系下結論,也只是猜想性的,很少從計算意義上進行嚴謹的邏輯推論,做排他性實證論證。
單純定性研討辦法的缺點是明顯的。最經典的事件之一是晚清于1906-1907年發動預備立憲變革,由于在時間上正好是清政府倒臺之前的五年上下,所以,即便謹慎研討會通知咱們是清政府發動憲政變革太晚而難以搶救其命運,但還是有不少人愿意下“憲政致使政權消亡”這樣的因果定論,就好像是看到阿炳是瞎子,就下定論“假如想拉好二胡,就先要把雙眼弄瞎”。而科學謹慎的量化研討則是把歷史上進行過立憲變革的各個國家放在一起,列出各國憲政變革的長時間結果,構成大樣本,然后體系查驗是不是真的是“憲政致使政權消亡”。
歷史研討中一手史料收拾、描述性工作極其重要,但那是悉數研討過程中的第一步,不是悉數。研討的最終意圖仍是希望從歷史閱歷中領悟到、學到一般性的道理,學到對現時和未來人類社會都有價值的規則常識。史料海洋給我們供給的是人類閱歷的數據材料,這些材料是我們證實證偽社會科學各領域的理論定論的基礎數據。對于歷史的任何一項假定都可以、也都應該放到史料數據中去檢驗,不然就只能是一種猜想或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