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5 更新 1107次瀏覽
【課程大綱】
第一單元:生死教育
1、正確的生死觀的教育。包括我國傳統的各種死亡觀、死亡哲學。以現代的觀點來說,要辯證地看待生和死。貝多芬詩云“ Life is dear, love is dearer. Both can be given up for freedom”。(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2、死亡概念的教育。死亡是生命活動和新陳代謝的終止。人和高等動物的可分因衰老發生的生理死亡或自然死亡和因疾病造成的病理死亡。死亡過程可分為臨床死亡和生物學死亡。
3、自殺的預防教育。死亡不一定是解脫,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要增強對生活的磨難、不幸和壓力和天災人禍的抗擊能力。要相互幫助,相互體貼,同舟共濟。有效進行心理疏導,防患于未然。
4、對瀕死者及其親屬的教育。要為其創造一個恬淡、安謐和盡可能舒適的環境;心可能滿足其各種合理的要求,不讓其抱憾而去;教育其正確地面對死亡,或許還會產生生命的奇跡,甚至戰勝病魔。要幫助親屬克服對親人死亡的恐懼,盡快走出悲痛。
5、“死亡體驗:寫遺書、立遺囑”。有人稱這是引導人們直面生死,消除死亡的神秘感。不過也有的人認為此舉會在無意中誘導患者尋死。死亡教育要達到前者的積極效果,消除后者的副作用。
6、去殯儀館觸摸尸體及觀看火化過程。但對于少數心理素質不好的人來說,則顯得殘酷了一些,弄不好,就會在個別人心中留下陰影,從而引發副作用。
7、用教具或者用植物代替進行觀察。例如,一棵禾苗的“出生”到“死亡”的過程,它可以自然死亡,也可以人為地將其“夭折”。這樣展示可形象地詮釋這樣道理:正常死亡可創造成果,非正常死亡則顆粒無收。
8、對于醫學生還應包括生命本體論、生命神圣論、生命質量論與生命價值論;死亡倫理;臨終關懷與安樂死等內容的教育。
第二單元: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是衛生保健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然需要。“生如夏花般絢爛,逝如秋葉般靜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臨終關懷是人類現代社會最具人性化的一種發展,是對家庭和社會的一種有益貢獻。
1、臨終關懷的概念。臨終關懷就是為生命即將結束的病人及其家屬提供全面的心身照護與支持,使病人平靜、安然地度過人生的最后歷程 。
2、臨終關懷的目的。幫助末期病人了解死亡,進而接納死亡的事實,使自己活得更象真正的自己,提高生存質量,維護人的尊嚴;同時給予病患家屬精神支持,給予他們承受所有事實的力量,進而坦然的接受一切即將面對的問題。
3、臨終關懷就決不僅僅是對絕對患者最后生命時光的醫療照護,其本質應該是廣義的對大眾的死亡教育,是人類在基本解決“生存”問題之后,進一步去解決“死亡”問題的一種最新的發展與努力。
第三單元:臨終關懷六個階段
1、忌諱期。此期一般情況是病人已患絕癥,但自己尚不知病情。家屬和病人之間都不談論死亡,刻意回避,即使是當事者不久將離開于人世,想找人談談時,也往往被家屬的逃避態度所阻止。
2、震驚與否認期。這時是作為知悉自己即將死亡的第一個反應。我國實行的是醫療保護性制度,對臨終患者采取保護性措施,往往不把實情告訴患者。當患者剛剛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后,心理上不愿接受這個事實,常常認為醫生搞錯了,要求到大醫院重復檢查,盡可能來否認這個事實。常見表現有不安、急躁、煩悶。實際上否認對于臨終患者來說是一個緩沖階段,可以緩和減輕患者心理上的壓力。這時護理人員應主動正確地引導患者,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障礙,對癥處理。
3、憤怒期。常常遷怒家屬及醫護人員,發泄他們的苦悶及無奈。害怕臨終的痛苦以及死后的歸屬:害怕親人因自己的離去而悲傷:舍不得生活和事業。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對臨終患者做好心理護理,此時護理人員要多多關心患者,親切地與之交淡,傾聽他們不適自訴,根據其不同的文化背景使用合適的語言給與安慰,生活上多給予關心和照顧,并根據患者的需要隨時出現在患者身邊,使患者有一種被關心的感覺。同時介紹一些同病例,通過醫患配合,減輕痛苦延長生命的例子。使他們活在希望中。
4、協議期。或討價還價階段,對生還存有希望,也肯配合醫療。
5、沮喪期或抑郁期。隨著病情的日益惡化,癥狀的逐漸加重,加上親人含淚的目光和百般的體貼照顧,此時患者已經意識到自己將不可避免的離開人世。在正視自己死亡的同時,出現悲傷、生活萎縮、情緒低落、胃口減退、體重下降、消沉、絕望甚至自殺等情況,有時為避免親人們的悲傷而暗自流淚。這時患者急于交待后事,然后沉默不語,但希望親人能日夜守候在身邊。此時護理人員應注意不要在患者面前淡論病情,尋找一些社會支持系統,對患者進行特別護理。使患者有一種安全感,以達到心理上的穩定。
6、接納期或接受期。患者認為應該交待的事情已安排妥當,于是等待著與親人做最終的分別。這時患者既不痛苦也不害怕,患者與家屬為了不傷害對方的感情,彼此心照不宣,患者顯得平靜、安樣,表現為認可心理,不愿與人交談。此時護理人員要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經常陪伴患者,給以精神上的鼓勵和安慰,為臨終患者提供心理上的平衡。
第四單元:臨終病人家屬的心理護理
實際上病人家屬有時比病人更難以接受即將死亡或死亡的事實。他們常經受著更為強烈的痛苦,甚至有人悲痛欲絕而需要進行搶救。“他去了,得到了解脫,而他卻把痛苦留給了活著的人,留給了關心他的親人和朋友。”因此,臨終病人家屬同樣需要我們的關懷,幫助家屬克服親人死亡所帶來的痛苦,重新開始正常的生活。此時家屬有心理變化也可分為4個階段: ①震驚與不相信; ②覺察; ③恢復期; ④釋懷期。此時應該做的是:
1、教會家屬一些基礎護理知識和操作,大家共同參與護理,親屬親手護理病人也可得到心理滿足,這種滿足可降低他們在失去親人后的悲痛。
2、及時了解家屬的情感變化情況,并對家屬提供適當服務,或者幫助他們找到必要的協助。從而盡可能防止其親人死亡所留下的各種問題與傷痛會結成一種復雜的身心病癥。應讓家屬明白病人的病情、照顧者的情況,了解社會資源等,盡量解決實際困難。
3、當家屬失去親人時,協助家屬回避生死離別的場面,并讓他們把情緒發泄出來,從醫學的、社會的、家庭的角度,對死者的親屬做好撫慰工作,使他們盡快從悲哀中解脫出來。曾有研究報道:兩組死者家屬,悲痛過度的一年內死亡率為5% ,克制悲哀的一年內死亡率為0.08 %。
第五單元:現場解疑答惑
課程標簽:死亡教育,生命教育,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