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用戶的需求(咨詢執業筆記)
- 瀏覽量:388
- 來源:中華名師網
- 2023-04-28
重新定義用戶的需求(咨詢執業筆記)
—— 何伏 全案咨詢知名專家
“天時”和“地利”是創新者成功的外因,創新者自身的科技素質和思維方式則是創新成功的“內因”。創新活動離不開優秀的人才和獨特的思維方式。
創新思維方式不是“腦筋急轉彎”,不是偷換概念,不是標新立異。奇妙的創新思維往往是深刻思考的結果,往往體現在對需求的平衡與取舍。
創新的困難本質上是條件不理想導致的。條件不理想時,用戶的原始目標就難以滿足,也就需要重新定義用戶需求。
“重新定義用戶需求”“用戶需求不明確”“創新的條件不理想”本質上是一回事。重新定義用戶需求時,可以回歸問題的本源:弱化用戶需求,轉移工作重點,創造和完善條件。換句話說,要先想清楚什么是“正確的事”,再去“正確地做事”,不能盲目地強調“知難而進”。因此技術創新往往是通過不斷演進發展的。
現代的技術創新,尤其是生產技術的創新,往往起源于個性化的需求。這些需求來源于具體、特殊的實踐場景。個性化問題解決后,經過提煉和總結,變成可推廣、可復制的通用技術或產品,就成了典型的創新。
走向通用化的過程中,技術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對技術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這些都促使技術不斷進步。
設備出現故障后,工人到現場檢查,發現某根鉚釘斷了。于是,他更換了新的鉚釘,但這類鉚釘后來經常斷裂。為此,工人更換了更粗的鉚釘。鉚釘變粗以后,斷裂仍然時有發生,只是頻率降低了。于是,工人對設備進行了改動,減少了振動。此后,鉚釘再也沒有斷過。工人把這個做法告訴了設備生產廠,設備生產廠開始按他的做法生產設備。
在這個故事中,更換鉚釘是普通的技術工作;更換更粗的鉚釘則有了創新的味道;改變設備的設計,則是標準的“持續改進”型創新。
許多偉大的創新,往往起源于航空航天、軍事、工業、汽車、火車、石化、冶金等高端制造業。這些行業對質量的要求高,對成本的敏感度低,微小的改進也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創新往往起源于個性化問題,而個性化問題往往是在實踐中遇到的。企業的一線工作人員,有更多的機會發現這些個性化的需求,創新的機會也就更多,實踐信息來源于親身的體驗,而不是道聽途說。實踐經驗雖傳播困難,但會導致競爭對手變少。競爭者少導致“人擇難題”的難度低,故而創新的機會也就比較大。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企業對數字化的需求和條件往往是個性化的。個性化的條件和需求,其實就是具體的條件和需求。現實中,由于個性化的條件和需求,數字化轉型才會有經濟性。數字化技術中常見的工業軟件也來自高端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有意義的創新都是困難的。韓非子說:“有度難而無度易也。”創新的“度”來自具體的場景,具體場景中常常有矛盾的指標,技術的困難體現在解決這些矛盾上。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離開具體場景的需求,困難和技術水平是沒有意義的。有人在俱樂部里打了網球,也下了象棋。結果,他既打敗了網球冠軍,也打敗了象棋冠軍。他取勝的原因是:和網球冠軍下象棋,和象棋冠軍打網球。
有些學院派專家經常強調自己研究“通用技術”,卻忽視具體場景。然而,成為通用技術的前提是需要從大量的具體場景中提煉。沒有具體場景,根本就談不上“通用技術”。學院派專家所謂的困難,往往是想象中的困難、虛假的困難,而不是實際的困難。面對個性化需求,真正理解需求是需要智慧的。
人們購買汽車時,希望車子的安全性越高越好,油耗和價格越低越好。但這些要求之間往往存在矛盾:要提高汽車的安全性,鋼板最好厚一點;要汽車更省油,鋼板最好薄一點。矛盾并不可怕,沒有矛盾就不是真正的問題,創新的難點就在于解決或平衡矛盾。TRIZ是技術創新理論的簡稱。TRIZ的核心就是解決各種矛盾。需求是用戶的主觀期望,而技術實現則受客觀條件和規律的制約。
創新成功就是在特定的客觀條件下,找到能夠更好地接近用戶主觀期望的方法。創新往往發生在條件不理想的時候,條件不一定支持原始的需求。為此,需要綜合平衡和重新定義用戶的需求,以適應現實的條件。
一般來說,只有深刻地理解用戶,才能做好這項工作。我們注意到,一線工人創新的成功率往往較高。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線工人的創新針對的是自己遇到的問題,對需求的理解沒有偏差,可以很好地做出平衡。
與一線工人相比,專業技術創新團隊往往遠離需求產生的現場,遇到矛盾的時候,就較難做出合理的平衡。創新團隊往往是通過與用戶的交流來理解需求的,但在創新活動中,語言的表達能力是有限的,容易導致認識上的誤區。
對專業創新團隊來說,需求模糊是一種常態。明確需求不僅是創新的起點,也是最關鍵的步驟。許多創新的失敗,源于對需求認識的模糊。對創新團隊來說,明確需求是“再強調也不為過”的事情。從事原始創新工作時,如果指標體系的要求不清晰,綜合性地描述就更難了。
原始創新的困難,首先在于對需求的綜合把握。但從事跟隨和模仿工作時,綜合需求往往是明確的,具體需求也是指標化的,基本不存在需求中的矛盾和需求分析的難度。
人們經常發現,需求越普遍、越明顯、越強烈,創新就越難。比如,人們一直希望治愈癌癥,希望長生不老。這樣的需求實現就比較困難。這種現象自然可用“人擇難題”來解釋:需求越普遍、越明顯、越強烈,關注這種技術的人就越多,機會也就越少。
于是,人們發現,不容易說清楚的需求,往往才有更多創新的機會。某4S店的銷售人員發現了一種現象:只要關門的聲音不好聽,客戶就不會買這輛車子。銷售人員把這個發現告訴了主機廠,主機廠優化了相關設計,讓關門的聲音好聽了,這款車的銷量就上去了。客戶對關門的聲音有要求,卻從來沒人直接提出過,這樣的需求被稱為“潛在需求”。在SUV、智能手機出現之前,沒有用戶提出這樣的需求,但產品面市之后,卻受到了廣泛的歡迎。這兩項創新,也都滿足了客戶的潛在需求。滿足潛在需求后,用戶往往能夠得到超出預期的體驗,故而有利于產品的銷售。
“滿足潛在需求”的創新并不是偶然發生的,許多企業都會遇到類似的機會。有家企業在空氣凈化器上安裝了一個PM2.5的測量儀表,滿足了客戶對知情權的潛在需求,結果銷量大增。
不難理解,如果需求很早就明確地提出來卻沒有得到滿足,往往意味著需求難以滿足;反之,如果需求從未被明確提出,實現的困難可能就較小。所以,面向“潛在需求”的創新,投入產出比往往更好。這就是企業必須關注“潛在需求”的原因。
發現和管理“潛在需求”是創新管理的關鍵。從某種意義上說,潛在需求也是對需求的重新定義。
要發現潛在需求,就要研究需求提出的背景。在寶鋼建設過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深度要求打樁。有一天,施工隊長給陳專家打電話,告知樁打不動了,達不到要求的深度。陳專家聽完后指示,打不動就不用打了。他解釋說,打樁是為了獲得足夠的支撐力,打不下去說明支撐力已經足夠了,為什么還要繼續浪費資源呢?新疆煤炭儲量豐富,但新疆某鋼廠用的煤,幾乎都是從山西運過去的,運費比本地的煤價還要高。這樣做的依據是日本人給出的一個公式。胡專家認為,這個公式是根據另外一種類型的煤炭制定的,并不適合新疆的煤種。于是,他用本地煤種重新做實驗,重新制定指標體系和公式。根據新的研究成果,該廠可用一半的本地煤,每年降低成本10億元。
這兩個例子有個共同的特點:兩位專家并沒有直接解決用戶提出的問題,而是回到問題產生的原點,分析這些問題是如何提出來的。這樣,就重新定義了問題和需求。這兩個例子還說明:最初的需求提得不合適,真正的需求也就被隱藏起來了。
工業企業往往強調執行力,要求下屬不折不扣地執行領導指示,不允許質疑。在許多場景下,強調執行力是必要的。但是,在創新活動中,創新的機會源于對權威的質疑。強調執行力的企業,必須注意到研發、創新的特殊性。
創新需要打破常規思維,但打破常規思維絕不是故意“標新立異”,不是為了不同而不同。追求創新思維的本質,往往是追求思維的深度,而多數人習慣于“淺層次”的思維。打破常規思維的本質,其實就是增加思維的深度,從更深的層次尋找需求、原因和解決辦法。優秀的創新者就像優秀的棋手,能夠想出“怪招”,只是因為他考慮問題比常人更深刻。
人們往往認為,用戶需求就是用戶說出來的要求。其實不然。需求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必須具備的要求,如產品的基本功能、安全性、可靠性等,這類需求很重要,但用戶往往認為技術提供方應該知道,沒必要說出來;第二部分是用戶期望的指標性的需求,如機器的效率、能耗等,這樣的需求,用戶比較容易明確地提出來;最后一部分是超出用戶預期的需求、預料之外的功能,對這類需求,用戶自己也不知道。
第一和第三種類型的需求,往往是潛在需求。不容易說出來的需求,并不意味著不重要。在語言的交流中,用戶可能會忽視對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的要求。但這些需求是最基本的,也常常是技術的難點所在。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體現了產品的質量,以及技術的水平和成熟度。
安全、穩定、可靠是現代工業的底線,是提高技術性能的瓶頸。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的提高,也能帶動其他技術指標的提升。越是高端的技術,對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的要求也就越高。在飛船安裝過程中,有人不慎將一根頭發掉入其中。問題發生后,安裝過程暫停數日,直到專家確認不會引發嚴重問題,才恢復安裝工作。
我國航天人就是用這種一絲不茍的精神,保證了技術的成功。“中華之星”是我國自主開發的一款動車組列車,其車速曾是國內鐵路最快的速度。但是,由于它在驗收測試階段出現了軸承報警,最終未通過驗收。這兩個事件不僅體現了安全、穩定、可靠的重要性,也體現了從技術“原理”到“成功”之間的道路是何等漫長。
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問題往往是細節引發的,所謂“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但在“千里之堤”上發現并堵住每一個蟻穴是非常不容易的。同樣,在創新活動中,把每一種風險都考慮到,做好防范也是相當不容易的。技術工作者的技術難度,往往也體現在這個方面。
有些人表達能力很強,能把技術原理說得非常清楚,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有能力做出成熟的技術。有些學院派的技術專家體會不到“技術原理”和“實用技術”之間的差異。他們覺得,只要懂得了原理,就懂得了技術本身。這樣的人特別容易輕視技術的實際困難。在科技界,有人急于把技術原型拿出來報獎,獲得的獎勵多了,學術地位也就高了,但未必對國家有真正的貢獻。
創新者經常發現,無知者的需求往往難以滿足。無知者提出的需求往往只是主觀上的要求,不會考慮實現的方法。古人求取長生不老藥,就是典型。其實,許多人對智能化的奢望,往往也是不現實的。用技術滿足需求,必須有方法的支持。
多數人提出需求時,往往包含著對方法的認知。有位古人急速地奔跑。他心中暗想:如果能生出一雙翅膀該有多好啊!我們知道,即便今天,他的要求也無法實現。其實,他要翅膀的目的只是想跑得快一點。如果面對這樣的需求,今天就很容易滿足了:叫輛出租車就可以了。進一步:他為什么想跑得快?其實只是為了更快地傳遞一個消息。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今天,只要打個電話就解決了。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人們提出需求時,往往伴隨著解決方案;而這個解決方案,受制于他對方法的了解。
人們用方法描述需求時,描述的合理性取決于他的思維能力和見識。所以,當用戶的思維能力和見識有限時,需求就可能被狹隘,乃至錯誤地定義。在創新過程中,需求其實是個開放的問題。
創新思維的一種常見方式,就是對需求的重新定義。事實上,提出合理的需求是創新活動中最具智慧、最能體現創新思維的活動。其中,那些充滿智慧的創新思維,本質上是從更長的時間周期、更廣大的空間范圍定義需求。
經常有人拿出大小兩枚硬幣,讓小約翰尼挑一個拿走。大的幣值1澳元,小的幣值2澳元。約翰尼總是挑選大的那個。有一天,有個大人忍不住問:“孩子,你應該拿那個小的,那個更值錢啊!”約翰尼卻回答道:“我知道,但如果我拿走了那個小的,以后就沒有人和我玩這個游戲了!”
在前面這個例子中,約翰尼其實是把需求定義為“長期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單次利益最大化”或者“當前利益最大化”。
對善于創新的企業來說,滿足用戶需求不僅是一種意愿、一種宣傳手段,更是一種能力。需求驅動的內涵其實非常豐富。需求驅動意味著需求的真實性。在數字化時代,強調創新需求的真實性往往就是強調需求的個性化。而強調個性化,就是強調深入地理解用戶需求。深入地理解用戶需求,就是價值驅動,就是反對盲目地追求技術先進性。
需求驅動意味著同時代競爭的關鍵。在特定的歷史時代,創新的機會在于需求和條件的改變。關鍵技術條件改變的機會往往是普惠性的。同時代企業之間的創新競爭,關鍵是挖掘個性化的需求,尤其是特殊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需求驅動意味著需求的隱藏和對需求的再定義。在創新過程中,客觀條件往往不能支持用戶的原始需求,而用戶往往又說不清楚可行的需求。
需求驅動意味著要關注需求的強度。當需求足夠強烈、市場足夠大時,創新的價值才能體現出來。需求強度弱的時候,技術成功的機會大而經濟成功的機會小。創新最好從個別“先進用戶”開始,先抓住需求足夠強烈的用戶,技術和經濟可行性才能同時滿足。先進用戶成功后,再考慮通用化的路子,拓展相對低端的市場。創新者還需要關注市場的發展趨勢,并在成長性好的市場中開拓創新。
需求驅動意味著關注長遠和演進。創新常常意味著小眾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客戶群體小的時候,就不容易取得經濟的成功。與此同時,客戶群體大的時候,創新的機會也就少了。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之一,是關注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去做那些未來發展前途大而當前競爭相對較弱的工作,以取得創新的先機。
需求驅動的背后是完整的邏輯鏈條。要在應用的場景中,把需求和外部條件牢固地聯系起來。如果邏輯鏈條模糊,可能就是偽需求。
比如,國家特別需要某個專業的優秀科技人才,但是如果沒有接納這些優秀科技人才的企業,人才的需求就是偽需求。即便培養出這樣的人才,他們也會改行做其他的工作。同樣,能吸納優秀人才的企業,要面對能夠養活企業的市場。如果沒有這樣的市場,企業也活不下去。業績好的企業是適應市場的企業,而未必是技術好的企業。
這個矛盾,在我國尤其突出,值得政府和企業有關人士深思。
2023年4月28日星期五于武漢大智無界·空中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