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管理初心,卻是馬云辭職論的解決方案
- 瀏覽量:645
- 來源:中華名師網
- 2019-07-11
作者:胡浩
談到“初心”二字,有人認為屬于雞湯概念,但對于在某條事業道路上追求的人來講,隨著閱歷和體悟的增加,卻越發覺得珍貴。
今天我們來談談管理的初心。
員工用馬云的話談辭職,
管理者好無力?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先生有一個經典語錄,那就是談員工辭職的原因。他是這樣說的:“員工之所以離職,第一是錢沒給到位,第二是心受委屈了”。
這話看起來很有道理,所以很多人都開始這樣來評判自己所在的組織,也開始有了“堂而皇之”的辭職理由。
而企業管理者們,似乎接受了這樣的現實,表現得無可奈何。
有位部門經理是這樣說的:“我就是個部門經理,也沒有足夠的權力來獎勵員工,也不能決定給員工漲工資,外面出更高的薪酬,員工跳槽很正常,我也沒辦法。”
沒有員工辭職的企業幾乎是不存在的,但作為管理者,我們必須要問三個問題:
>>> 你真的沒有辦法了嗎?
>>> 你真的盡力了嗎?
>>> 你真的做到了管理者的責任嗎?
這位部門經理的說法,很明顯在三個問題里都是否定的答案,所以只能無力面對。
試想,如果真的給予你漲工資的權限,給予你更多激勵的權限,員工就會一直留下不辭職嗎?答案當然也是否定的。
對于馬云先生的話,我們必須重新建立以下思考:
1. 對于金錢,什么叫多,什么叫少?什么時候算多?什么時候算少?
在黑與白之間,還有“灰”。很多事情其實無法絕對化,需要灰度思考:
>>> 創業初期,雖然是骨干人員,往往收入是低于正常值的,這是否算少?
>>> 企業遇到危機時,需要減薪共渡難關,是否就一定會轉身離去?
>>> 剛踏入職場,同學進的那家公司薪酬多五百,是否一定要比較?
… …
每個人都希望收入越多越好,但是不是高收入的企業就能留住人,低收入的企業就留不住人呢?
我們對于金錢,需要審視的絕非數字,而是要綜合考慮所處的階段以及更長遠的因素,還有更多不可量化的因素,例如情感。
對于金錢的價值觀,老胡最想告訴朋友們一句話,那就是:
“公平是我們必須要捍衛的,但計較卻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2. 什么叫委屈?
職場中,在壓力、個性、情緒等因素綜合的作用下,似乎把“委屈”一詞放大了,如果沒有職業化水平的控制,每個人心中評判什么叫做“不公平的待遇”是不一樣的。
老胡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曾經被一位女領導每天叫到辦公室,然后讓我給她去打杯開水,不知道這樣的事情算不算得上“委屈”。如果你當作“委屈”,會怎么做?忍辱負重般幫人端茶倒水,還要強作歡顏?心里罵著娘,臉上陪著笑?
很慶幸老胡當時是這么想的:
無論是上級還是其他同事,我去幫忙倒杯水沒什么。但每天讓我進去幫忙倒水,的確也不是一件開心的事,更不是一件對于年輕人而言有面子的事,所以我是否應該更努力讓她能尊重我,以后即使幫忙打水,也從“打雜”的想法變成真的“幫忙”呢?
于是,我更加努力地學習和工作,也贏得了她的尊重。直到有一天,我是主動走進她的辦公室問:“要不要幫你帶杯水”,得到的回答是:“不用,謝謝,一會我自己去”,老胡很清晰地記得當時微笑著拿起了她的水杯說:“沒事,我幫你帶一杯。”
這個事情對老胡的心態修煉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相信對于所有的職場朋友而言,類似的場景會很多,但真的,結果好壞還是在于你怎么想。
從心理上來講,沒有人喜歡做被人分配的工作,都愿意做自己想做的事。
任何一個組織,都不可能完全匹配某個人的內心,即使他是老板。所以事實是,哪里會有一點不委屈的工作?哪里會有完全符合自己內心期望的環境?
相信阿里巴巴也做不到,任何一個公司都做不到。
換個角度思考會更好
的確,多數員工辭職,可以歸結于不公平的薪酬或者上級的原因。但抱怨,即使是針對事實,卻無法讓我們變得更好。
你需要做的,不是讓事情變得更糟糕,而是找到對自己有價值的行為,去做好它。
夢回華為,
方能看懂管理初心
談問題,還是找解決方案?人心浮動,還是踏實前行?這是不同的“初心”。
相對馬云先生看似挑破世事的那句話,我更喜歡華為的方式,那就是做好自己,少抱怨,多提解決方案。
外界的人,盡管喜好不同、褒貶不一,但不可置疑的是,華為公司強大了,它站在了世界級企業的層次。
任何一個企業,都存在問題,華為也不例外。
難道華為就沒有抱怨?
當然不是,反而比普通企業要多得多!
難道華為就沒有辭職?
當然不是,華為的流失率也挺高的!
跟別的企業有所不同的是,幾乎所有離開了華為的人,都體會過“夢回華為”的感覺。
不知道現在的華為人如何,但老胡在華為的時候可是經常吐槽:
電腦不能放個人的東西,信息安全部查到了要罰款,不人性!
系統密碼要定期更換,如果忘了,公司解鎖還要罰款,不人性!
大熱天的,要著正裝,不人性!
分配區域,想去的地方都去不了,不人性!
員工卡里的福利費,取出來就要扣20%的稅,不人性!
… …
太多的不人性。
可是,有朝一日離開后,卻總是“夢回華為”。
因為離開后才發現,曾經以為的“公司洗腦”和“雞湯”,卻是真正的精髓所在。
這最核心的就是華為公司“管理的初心”,它無比清晰地讓我們體會到公司的強大、規范,以及給予我們個人的人生價值!
用兩句話來分享,華為公司管理的“初心”。
第一句話:
下屬犯錯,責任首先在管理者!
讓員工盡量不要受委屈的最佳方式,就是教育好管理者。
這是所有華為各層級管理者必須深植于腦海的一句話。
下屬犯錯,有各種原因,在你責備他之前,首先想想自己的角色是否到位?
華為不允許“甩鍋”下屬,面對問題,首先是自我批評。
在這樣的前提下,你怎么會讓員工受委屈呢?
一旦管理者開始反思自己的問題,就會避免“責罵”和“抱怨”的產生,一切對于問題的探討都將回歸事實的角度。
這來源于華為公司的“自我批評”文化,早在2008年度華為的“自我批判大會”上,任正非發表的《從泥坑中爬起來的是圣人》中就提到:沒有自我批判,就會固步自封。
在中國企業的內部網絡論壇中,很少有像華為“心聲社區”那樣開放的氛圍,員工都可以對公司的任何一項政策和決定進行點評,有時說的很尖銳,很難聽。
有一次,心聲社區的負責人找到任正非,說有條留言批評了某一位高管,這位高管就要社區負責人查到發這留言的員工工號。任正非的回答是:“好啊,把我的工號告訴他”。
在這個平臺上什么話你都可以講,但誰都不允許去查是誰說的。在華為的心聲社區,可以看到員工們怎么批評公司,并相互辯論。當然,真理會越辨越明,這樣一種廣泛參與的自我批判活動,對華為的很多重大政策的調整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讓員工心中的不滿和怨氣得到了釋放。
華為不去高喊“不要讓員工受委屈”來獲得共鳴,卻是通過管理者的自我批判來實施“不委屈”或者“快速釋放委屈”的解決方案。
第二句話:
強調人力資本的增值,優先于財務資本的增值!
這句話呈現了管理企業的初心,也是導向。
《華為基本法》第十三條是這樣寫的:機會、人才、技術和產品是公司成長的主要牽引力。
由此可見其對人才培養的重視,正所謂“欲先取之,必先予之”,但很多企業管理者不懂得這個道理。
我們對眾多企業的調研中發現,在沒有人才培養機制的企業中,相對收入較高、富有經驗的人才群體卻是流失率最高的!
原因在于,沒有培養機制,就只剩下“利用”,一旦失去了稀缺性利用價值時,組織就會“計較”投入,而這類人才自然就會流向那些需要他們的企業,繼續被“利用”著。
培養人才,讓人才增值,并不能解決人才流失的問題,但卻是讓組織更良性發展的方法。
華為就是這樣一個公司,你加入我,就會得到培養,而你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的增值速度高于組織需要提升的速度。不管你在或不在公司,都希望你是一個得到了增值的人。
所以,離開的人,不管是什么原因,幾乎都會念公司的好,這樣的企業一定不會差。
老胡做了快二十年的企業管理培訓,發現一個規律,但凡堅持進行人才培養的企業,其工作氛圍以及業績表現都會明顯優于缺乏人才培養的企業。
即使它們仍然會“受傷”:
>>> 悉心培養的后備干部被惡意挖走;
>>> 新人入職一年內的流失率仍然偏高;
>>> 培養了多年的中層人員仍然遇到瓶頸而離開;
>>> 同行業另外一家企業不做人才培養,賺錢還比我們多;
… …
但是,這些企業大概率會發展得更好,員工會更穩定。
沒有絕對的投入產出,這就是做管理的初心:
是要為員工負責,讓他們增值,從而在未來的發展中發揮更大的價值;還是說領了公司的薪水,只需要貢獻你的經驗和技能就好。
當你面對員工提出辭職,當你也默默認同他所說的錢少或者受委屈,那應該反思自己的管理初心在哪里?如果找到了,那一切也還來得及。
華為公司用這兩句話來教育管理者,是幫助他們構建管理的初心,是摸得著看得見的格局,也成為了團隊管理的價值觀,也是底線。是摸得著看得見的格局,也成為了團隊管理的價值觀,也是底線。
如果你想成為高潛力的管理人才,首先必須構建正確的“管理初心”,而不是醉心于所謂的工具和技巧。而我們的管理行為,就是將這些“初心”應用到日常的每一個細節中,相信即使員工還用馬云的話來講辭職,你也會內心坦然。
沒有一個企業能完美,沒有一個企業能所有人工作到退休,沒有一個企業能讓員工無抱怨,管理者更無法約束員工的發展選擇,但一定可以努力做到,讓每一個離開的人產生“夢回華為”的效應。
[已委托快版權進行文章原創保護和追訴,需轉載請留下聯系方式]
標簽:企業管理,商業,目標管理,計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