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理財在中國的局勢不容樂觀
- 瀏覽量:538
- 來源:中華名師網
- 2019-06-20
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理財方式也發生了改變,智能理財代替傳統的理財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盡管在美國有著廣闊前景,智能理財在中國能否成為互聯網金融新的熱點還有待探索。中國獨特的市場環境和客戶特征使得智能理財服務在中國的發展需要逾越幾道屏障。
有限的產品供給:相比美國市場,中國的投資理財產品還不夠豐富,產品組合的選擇面也不夠廣泛。“被動投資”是美國智能理財的典型策略,通過豐富的ETF組合追蹤市場指數,不需要頻繁交易。然而,相較美國上千支ETF的規模,中國市場百余支的ETF供給限制了投資組合的靈活性。此外,美國的智能理財服務會為投資者提供全球資產配置的建議,而中國目前的資本管制還比較嚴格,難以通過全球投資捕捉熱點或分散風險。另一方面,對投資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屬性的判斷,需要專業力量的支撐。中國量化投資領域的人才和技術還比較欠缺,而國內股票市場高波動的特征,更是對模型的準確性提出了挑戰。
客戶風險教育不足:中國客戶往往更多地關注于投資理財的收益率,而忽視了對風險的考量。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沉疴,更是不利于客戶風險意識的培養。智能理財模式注意了風險與收益的平衡,但服務的推廣首先需要讓客戶增強風險意識并知曉智能理財所帶來的好處。只有“風險和收益匹配”的觀點為客戶所接受,才能使客戶形成對智能理財的合理預期,并正確評估智能理財的投資績效。
新型投資習慣有待培育:盡管投資經驗和專業性有限,中國廣大的投資者卻熱衷于自主的投資決策。“中國大媽”在國際市場上聲名鵲起,“基民、股民”在基金和股票市場起起伏伏,P2P繼國債和銀行理財之后又站在債權投資的風口。
培訓講師經紀認為面對中國獨特的投資生態,能否廣泛建立起投資者對智能理財的信任,接受這種“智能決策、被動投資”的模式,還是一個未知數。
標簽:財務管控 | 稅務咨詢 | 企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