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5 更新 742次瀏覽
盧梭(1712-1778)認為,兒童培養,情感先于理性,12歲之前是自然教育;
裴斯泰洛奇(1746-1827)繼承了盧梭的觀點,以戶外教育法激發情感和愛;
福祿貝爾(1782-1823)追隨裴氏思想,以宗教與道德培養為兒童人性基礎。
蒙臺梭利(1870-1952)為集大成者,基于大量實地觀察,把三位教育家的思想,落地到幼兒的0-6歲教育實踐中,獲得巨大的成功。
蒙氏的思想繼往開來,真正對兒童表達出尊重、敬畏之心。
尤其注重實際操作,具有應用情懷。在東方大國中國,蒙氏的教學,已經越來越被認可,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兒童教育專家,使得千萬兒童得到心靈自由,智慧成長。
引入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發展概況
1、盧梭:情感先于理性(向自然學習)
2、裴斯泰洛齊:戶外教學法(自然主義)
3、福祿貝爾:人性教育(宗教與道德)
模塊一、蒙臺梭利四大階段
案例:柴靜《看見》,高校學子極端事件
0-6幼兒期:生理劇變期,最重要的教育階段。孩子哭鬧都有原因。
6-12童年期:穩定階段。智力爆發期,熱愛學習。
12-18青少年期:心理劇變期,道德和智力教育。最容易出事的心理期。
18-24成熟期:穩定階段。職業選擇。
模塊二、人類傾向
案例:一個故事要講多少遍
安全類:探索、定位(方向)、秩序。為什么不能變更家居環境?
人際類:交流(溝通)、抽象(想象)。概念的傳遞。
工作類:工作、重復(練習)。孩子渴望工作,在工作中成長。
完美類:精確(修正)、數學、自我完善(自我控制)。重復的需要。
模塊三、兒童敏感期(0-6歲)
案例:不愛社交的孩子
1、社交敏感(斷奶、打招呼、禮儀)
2、語言敏感(詞匯爆發,語言嫻熟)
3、動作敏感(精細化動作的練習,家務勞動的重要性)
4、成人的角色(如何成為孩子最好的觀察者)
模塊四、吸收性心智(0-6歲)
案例:為什么不講童話
1、真實性:真實的社會,真實的書籍
2、精致性:美好的書籍、視聽、感覺原料
3、多樣化:不同材質、不同文化、不同體驗
4、階梯設計:循序漸進,耐心的重要性
結語蒙氏和華德福異同
講師介紹:
金樹松,北京大學心理學碩士,輔修歷史,曾就職于家電、通訊、地產等上市公司,十五年商業授課經驗。常年受聘于清華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云南財經大學、英國格林威治大學擔任總裁研修班、MBA研修班客座教授,主持《管理心理學》、《優勢領導思維》、《大歷史大管理》、《企業家的讀書課》等課題。
為在中國境內的500強企業實施過10萬人次以上的培訓服務,近5年尤其關注中國本土公司,為中國企業參與世界競爭傾注心智。
他的兩個孩子,接受過完整的蒙氏兒童教育。
http://www.5iweb.net.cn/jiangshi-1qt-2jtjy.html
課程標簽: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