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女孩通宵玩手機,裝病逃避上學,別再奢望孩子會兌現承諾
- 瀏覽量:2302
- 來源:中華名師網
- 2020-07-27
(大家好!我是致力于手機游戲成癮研究的廖老思)
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正在上初三的15歲女孩,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我們暫且稱稱呼她為小燕(化名);根據小燕媽媽向我們求助反映的信息,小燕目前存在以下幾方面亟待改善的問題,依次羅列如下:
1.晝夜顛倒玩手機。整天呆在家里,不去上學,沉迷于玩手機,主要玩“第五人格”、“刷抖音”,用小燕媽媽的原話說就是:“除了睡覺,孩子整天手機不離手,晝夜顛倒,作息不規律;我們對此束手無策,所有的辦法用在她身上都毫無效果;稍不如意,她就以不吃飯,不說話,不起床來對付家長。”
2.故意裝病逃避上學。據小燕媽媽介紹,今年6月初,小燕向媽媽聲稱自己得了“抑郁癥”,而且還說了很多類似抑郁的癥狀,比如:經常感到意志消沉、空虛無助、焦躁失眠等等,嚇得媽媽趕緊帶著她去當地的醫院檢查;
但后來經醫生診斷小燕并沒有得抑郁癥,只是近期壓力有點大罷了,眼看謊言被拆穿,小燕只好承認自己并沒有得抑郁癥,所謂的抑郁癥狀都是上網查后自己瞎編的,真正的原因是覺得作業太多,不想上學,才故意裝病逃避學習。
而且,類似情況還不止一次,去年也是臨近考試1個月左右時間,為了逃避上學裝病、裝抑郁;而當事情敗露,父母堅決反對孩子不去上學的時候,孩子便以“不理人、不出門、睡地板上比起來”等方式來和父母冷戰,對峙,搞得父母頭疼不已!
3.在家寫做作業非常拖拉。自從小燕今年選擇在學校里寄宿后,周末回到家,幾乎不寫作業(不愿意寫),返校后補作業,基本靠抄。
4.拒絕和父母溝通。據小燕媽媽反饋,小燕平時不太愛說話,只有在有事情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才開口說話,如果父母主動和小燕溝通,小燕一般不理人,或不管父母說啥都不回應。
5.對承諾的事情經常變卦。向父母承諾控制玩手機的時間,或者答應父母按時起床、按時到校、按時吃飯等等,往往嘴上答應的是一套,做起來又是另外一套;
比如,去年12月之前還計劃要努力考上高中,但是,春節期間就變卦了,一心只想上職業中學,于是對自己現階段的學習就完全放棄了,常常說“我最不喜歡的事就是寫作業”。
更讓父母感到郁悶的是,小燕對老生常談的大道理其實都懂,比如學習的重要性、緊迫性,講得頭頭是道,甚至具體到學習計劃——每天背幾個單詞,哪一門科目能提高多少分等等;
但是,到了具體落實的時候,小燕仿佛跟個“局外人”似的,把自己說過的話,統統拋到九霄云外去了,別說父母看了(無)失(言)望(以)至(對)極,就連小燕也調侃自己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6.缺乏學習動力和主動性。在家里,小燕還常常自認為假期沒結束,上網課沒必要,總是一副“學習是為父母學”的姿態,絲毫沒有即將參加中考的緊迫性;在學校,因為基礎差、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欠缺,對課程的接受理解有困難,課堂上常常發呆,導致知識沒掌握,作業不會做。
對于小燕的厭學情緒,父母沒少操心,正如小燕媽媽所講:“道理講了一大堆,心理輔導也參加過,均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而對于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及困難,小燕從來沒有變壓力為動力的想法和能力,而是選擇逃避;
甚至還申請提出要從原來的重點班調到普通班,還揚言說普通班作業少,考試少,差生多,能讓她產生些許自信,簡直沒把父母氣暈過去。
正如某位教育專家曾說:“青春期孩子的問題,其根源往往在原生家庭中”,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也曾說:“想要幫助孩子改變,首先得從原生家庭父母的管教方式入手”;
由此看來,小燕身上所存在的問題——不管是沉迷手機、作息紊亂,還是逃避上學、言行不一,這些問題,并非空穴來風或憑空發生的,而是源自小燕所在的原生家庭父母錯誤以及不當的管教方式。
那么,從小到大,小燕的父母如何對小燕進行管教的呢?經過與小燕媽媽的深入交流,我們將小燕媽媽的教養方式梳理如下,并且,針對性地剖析以及提出改善意見:
錯誤管教一:6-12歲期間采取過打罵的方式
剖析:
根據小燕媽媽所講:“在孩子四、五年級出現厭學、不按時完成作業的時候,采取過打罵的方式,但不起作用;而在這之前(四年級以前)當小燕不好好學習,也打罵過,后來發現根本不起作用。”
我們知道,當一個人被別人打罵時,最凸顯的感受就是自尊心受到打擊以及傷害。同理,當父母打孩子的時候,同樣容易導致孩子陷入恐懼、自尊心受挫的深淵,發自內心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或低價值)的,是可以隨意被父母蹂躪及打罵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就容易變得自卑、后勁不足沒底氣;
比如,案例中的小燕,經常說到做不到,并且希望從重點班調到普通班,給出的理由竟然是因為普“通班里差生多,能讓她產生些許自信”,足以說明,小燕的骨子里是自卑的,其根源,與父母從小的打罵教育不無關系。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梅爾茲在其著作中寫道:
“一個人的一切行動、情感、行為、甚至才能,永遠與自我意象相吻合。”
什么是自我意象?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如果一個人從骨子里都看不起自己,認為自己不值得被尊重、愛護,不值得擁有更好的,TA必然自行殘穢,不思進取甚至自甘墮落;
案例中小燕沉迷手機游戲,晝夜顛倒,作息紊亂等頹廢至極的種種行為,在其原生家庭父母的錯誤管教中,便找到了“病根”。
建議
怎么辦?停止一切打罵教育,充分理解以及接納孩子,給孩子傳遞無條件的愛;并且幫助孩子培養獨立、安全的自我(自尊心)——不管我表現如何,我都是安全的,我都能夠得到父母穩定的愛;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夠重新找到新的“自我意象”,重新建立“想要變好”、“值得變好”的決心和信心。
錯誤管教二:孩子上初中后以說教、講道理為主
剖析
在小燕上初中以后,幾乎每天都是不按時完成作業,或者放學先找種種借口玩手機、看電視,家長講道理、限制玩手機時間,都不管用,經常深夜作業都沒寫完,這段時間,孩子口頭禪就是:“我最煩寫作業了!”
有時候,父母壓住怒火,耐心跟孩子講道理,分析利害關系,結果小燕抓住父母不敢打罵的情況(畢竟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再打也不合適了),索性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比如:不上學,在輔導機構學(實際在輔導機構上幾次課就不去了)等等,儼然一副“我的青春我做主,我愛咋弄就咋弄”的欠抽姿態。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也不能把責任全推到孩子身上,更重要的是要反思父母之前的錯誤的管教和教養觀念。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教養模式的是:你必須聽我的,否則有你好看!
要知道當時孩子年齡小,個子矮,除了言聽計從沒有別的選擇,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長個了,膽肥了,難免產生“你叫我往東,我偏偏往西”的逆反心理。
其次,以上還涉及到一個心理學效應,叫做“痛苦關聯效應”,什么叫做痛苦關聯呢?
就是我們經常把當前所做的事情與內心的感受進行緊密關聯,比如,父母常常因為學習問題跟孩子大談道理,各種說教,長期以往,孩子聽到耳朵都出繭子了,心里不煩躁是假的,因此,就容易將學習與內心的煩躁緊密地關聯在一起,這就是孩子厭學的根源。
不僅如此,孩子還會將內心的煩躁與痛苦,和制造這些負面情緒的父母緊密關聯,時間長了,在孩子眼里,父母不再是愛的化身,而是痛苦的代言人;
一看到父母,(在條件反射下)便心生痛苦,這就是解釋了,為什么小燕不愿和父母溝通的原因;而當情況更加嚴重時,孩子甚至會發展出自我封閉、憂郁、抑郁等病態心理。
建議
怎么辦?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特別是對于青春期的孩子,避免用批評、說教、講道理等“痛苦關聯”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正如某心理學家所說:“教育孩子最難的地方,就是我們明明知道答案,但是,卻不能用說的方式傳遞給孩子”;
著名心理治療師薩提亞也曾說:“孩子是不會聽你所講的,TA只會感受你所做的。”因此,與其講給孩子聽,不如做給孩子看。
心理學家梅爾茲也曾強調過:“孩子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體驗出來的”;如何讓孩子體驗到成長、改變的快樂和成就感,這就需要我們父母系統學習以及掌握智慧教養孩子的方法,并通過不斷改善原生家庭環境以及提升我們父母自己,以達到最終影響孩子的目的。
錯誤管教三:和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
剖析
不得不說,在管教孩子方面,小燕媽媽著實沒有少下功夫,為了幫助孩子更高效的改變,小燕媽媽決定和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按理說,這比有的家長單方面的“約法三章”或“強制管控”更顯得民主。
但是,小燕仍舊不買賬,和媽媽一起定計劃的時候,點頭哈腰滿口答應,但到了具體落實的時候卻從不遵守;每次作業寫到深更半夜,或者干脆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
父母滿懷期待的“學習計劃”變成了一張冷冰的“空頭支票”;看著沒法兌現的“空頭支票”,父母說不著急那是假的,但是著急也沒有用,再怎么著急孩子仍舊無動于衷;
用小燕媽媽的原話說就是:“打也打過,罵也罵過,不起作用,講道理,過不了幾天又恢復原狀,她每次要讓我答應她某項要求(比如不上學、購物、游戲充值等)前都會主動示好,同家長談理想、談人生,她的目的一達到,立馬變卦,恢復原狀。”
如此看來,孩子誠然把學習當成了滿足自己欲望的工具以及和父母談條件的籌碼,難怪小燕媽媽會萬念俱灰地說:“現在(的情況是)不管督促還是不督促,她都是不學習;或者和輔導班老師約好上課時間,到時間又找種種借口不學習,或者有時借口都不愿意找,直接就說我不想上!”
建議
怎么辦?首先,我們有必要認識到,父母和孩子一起定計劃,這本來是一件好事,有利于養成孩子“做計劃”的習慣;問題在于,在執行的過程中,我們太重視結果了。
或者說,我們比孩子更重視原定計劃執行的結果,這就容易使得孩子產生一種錯覺——“做計劃”不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而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意愿;
孩子自然而然發展出應付、討好或和父母交換等錯誤思維;從而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學習壓根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學習是為了讓自己將來擁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和選擇的機會。
因此,我們有必要把學習徹底還給孩子,有必要讓孩子從內心里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父母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父母可以從此放任不管;
相反,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發現、挖掘、培養以及塑造孩子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以及不斷自我超越的成就感;
充分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使得孩子發自內心地相信,我值得擁有更好的人生,唯有這樣,孩子才會真正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情,并且樂在其中,樂此不疲。
舉例說明:一個聽了老師建議的媽媽,在實操了2個月后,她慢慢地發現,孩子已經不再需要父母眼神的提醒(更不需要父母沒完沒了的嘮叨、說教、講道理),到晚上7:30就會自覺地開始寫作業;
情緒方面也得到了進一步地好轉,負面情緒很少,就算作業很多,抱怨一下也會堅持寫完;從上個星期開始這個媽媽明顯能感受到孩子特別想把物理,數學成績提高,并向父母提出了想請家教的想法,媽媽答應了她的要求,并幫她請了一個家教。
皇天不負有心人,開學一個月,孩子的成績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從開學考全年級175名,到一個月考后考的名次是125名,一個月內進步了50個名次,而且,孩子還信心滿滿地說:期末我有信心至少再進步60個名次!
根據這個媽媽最新的反饋:“孩子現在的抗壓能力也是越來越強了,以前有的一些負面的情緒及想法,現在都沒有,就算有那么一點點,孩子也很快會自己調節。”
這個媽媽還強調說:“現在孩子很陽光,每天的心情都是很愉悅,洗澡的時候更是開心地唱歌,感覺她很享受家庭的氛圍,每天放學后都很快就回家,現在的家讓她很向往;真的很感謝你們,60天的學習,改變了我們整個家庭,現在整個家庭都非常的和諧,是你們讓我們也學會了包容、體諒。”
由此可見,父母的成功,不完全體現在孩子的學習以及分數上,更重要的是,我們讓孩子體驗到了原生家庭的溫暖、和諧與幸福,我們讓孩子擁有了一顆健康、快樂的心,以及教會了孩子如何更好地經營自己的人生。
標簽:手機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