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女孩迷手機恨父母,多次離家出走,父母積極思維才是最好解藥
- 瀏覽量:883
- 來源:中華名師網
- 2020-08-21
大家好!我是致力于手機游戲成癮研究的廖老思。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個正在讀初二的14歲女孩,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我們把她稱呼為小英(化名),根據小英媽媽介紹:“孩子最近沉迷于手機游戲、網絡小說,不寫作業,只要我們管她,她就用各種手段逼迫我們妥協讓步,甚至以死相逼,極度痛恨家長,沒日沒夜的看小說,擔心孩子的成績一跌千丈,更擔心她會離家岀走,自殘。”,通過小英媽媽的求助信息,我們發現小英亟待改善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作息顛倒,沉迷手機玩通宵。
小英是從去年11月份開始沉迷于手機游戲的,為了幫助孩子擺脫手機癮,父母曾經嘗試過打罵、嘮叨,搶砸手機,這其中,孩子也曾離家出走過,父母也嘗試過完全把手機給他,但是這導致的后果是,孩子徹底淪陷于手機游戲中了——白天睡覺,晚上通宵玩手機,現在作業是一個字都不寫。
2.痛恨父母,多次選擇離家出走。根據小英媽媽所說:由于父母會經常對孩子嘮叨說教,催促她寫作業,導致小英現在非常痛恨父母,把父母當成內心痛苦的源頭,用小英媽媽的原話說就是:“現在,孩子完全不聽我們的了,作業想寫就寫,不想寫就不寫,甚至開始以離家出走來威脅父母。,有一次孩子自己真的走出去了,然后迷路了,回不來,才打電話叫她爸爸去接,她爸爸很生氣地說:‘下次再走,沒有人會接她!’” 結果,到了年前期未考試,成績出來后,孩子得知自己成績退步了70多名,當時父母也沒有責備她,但表現出了失望,然后媽媽跟她說:‘沒有關系,后面可以趕回來’,沒想到,媽媽話剛落音,孩子再次離家出走了,后來在街道上找到她時,孩子對著媽媽破口大罵說:“滾開!不要你們管,以后再也不想看到你們了!”
3.性格敏感、易怒、厭世自我不認同。有一次去小姨家,小英和表弟發生了一點爭執,她又非常生氣地跑了出去,然后她爸爸在后面追她,追到后孩子對著父母破口大罵:“你們不配當我的爸爸媽媽,我從來就沒有家,我活著就是一個笑話,還不如干脆死了就解脫了”,然后大聲地喊叫,怒吼,孩子歇斯底里,父母傷心欲絕! 由此可以我們看出,孩子的內心是極度敏感的(屬于“低自尊”狀態模式),而低自尊孩子最大的特點在于,對自己極不認同,且極度缺乏安全感,由于思維消極,情感脆弱,這樣的孩子,總能從生活中尋找到自我傷害的依據,哪怕是蛛絲馬跡,也足以讓自己墮落到痛苦深淵而無法自拔,更嚴重的可能導致發展出厭世、自閉等病態心理。
4.起床困難,多叫幾次會責罵父母。父母早上喊小英起床,經常喊兩個多小時都喊不起來,有時候父母喊孩子起床的次數多了,也會很不耐煩地說:‘你一定要起來了!’這個時候,孩子會罵父母說:‘你們吵死了,煩不煩啊,不要你們管!’然后用被子蓋住頭接著睡,睡醒之后接著玩手機,黑白顛倒,作息紊亂。 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強調: “想要從根源上解決孩子的問題,必須從孩子所在的原生家庭以及父母錯誤的管教上入手。” 在與小英媽媽深入交流以及溝通中,我們將小英父母對孩子的不當管教行為進行了梳理和羅列,并且針對性提出改善意見。 錯誤管教一:媽媽從小學一直管孩子作業,很嚴格 剖析 根據小英媽媽原話所說:“我從小學一直在管孩子作業,而且非常嚴格,幾乎沒有給孩子太多的休息、放松及娛樂的時間,感覺到孩子真的對學習徹底厭煩了。”而在談到小英小時候的成長經歷的時候,孩子媽媽說,小英2-5歲是跟爺爺奶奶生活,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慣; 5歲后從老家接到廣東這邊上學,由于父母給她定了很多規矩,對孩子說得最多的話就是:“快點寫作業!你作業寫完了嗎?”導致孩子從骨子里開始怨恨父母,孩子經常說“我喜歡老家,因為老家沒有作業!”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小英從內心并不依戀媽媽,反而依戀爺爺奶奶,換句話說,父母在教養孩子方面,嚴重缺乏影響力和教養的資本; 遺憾的是,小英父母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孩子5歲時回到父母身邊后,父母不但沒有注重與孩子建立和諧親子關系以及良性的親子溝通,反而著急于給孩子建立規矩,企圖趕緊改掉孩子身上的壞毛病; 并經常催促孩子寫作業,促使孩子將大量煩躁以及痛苦情緒,與父母緊密關聯起來,逐漸形成對父母的怨恨心理,以及發展出極度敏感、消極、自我不認同的病態心理,正如著名心理學家梅爾茲所說: “孩子對自我的評價方式(自我意象),主要取決于父母如何評價自己,當父母表達出對自己不滿意的的時候,孩子也會便會發展出自我不認同的心理。” 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也曾說: “而當孩子發自內心對自己不認同的時候,她便進入到了敏感多變、自我否定以及自我傷害等畸形情緒模式中,而無法自拔。”
這就解釋了小英在與父母相處過程中,為什么經常容易出現情緒失控甚至多次離家出走的原因,孩子的這些消極敏感行為,實際上都說明了孩子內心的痛苦與自卑,孩子離家出走的背后,藏著一顆極度缺乏安全感、認同感以及歸屬感的心。 建議 父母在管教孩子之前,我們非常有必要捫心自問一番——“我已經具備了管教孩子的內心資本嗎?我們擁有對孩子的影響力嗎?”,如果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這就意味著父母只能憑借大人的權威,對孩子進行強制性以及打壓性的管教,這無疑就為孩子青春叛逆期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而提升教養孩子的資本以及父母影響力,最關鍵的因素在于,我們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以及溝通,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夠形成對自我的認同,才能夠通過正確的方式排解自己的消極情緒; 案例中的小英恰恰是因為沒有在穩定的親子關系以及溝通中,學會正確的排解自己的情緒,以及找到自我認同的依據,才導致發展出對父母歇斯底里怒罵、吼叫的態度,才會以離家出走、厭世等極端的行為和思維,來尋求內心畸形的確定感與安全感。 結論:不得不說,與孩子建立良性的親子關系,時刻注意儲備父母教養孩子的心理資本以及提升父母的影響力,我們才能夠在教養孩子的旅途中,占得主動權!
錯誤管教二:媽媽看不到孩子優點,全是缺點 剖析 當問到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時,小英媽媽難過地回答道:孩子對我沒有依戀感,跟我從來不親近,我也看不到她的優點,只看到她到處都是缺點——任性、罵人、扔東西、不寫作業、沉迷手機、離家出走等;所以經常對孩子抱以責備、怒吼、不耐煩,打罵,哆嗦的態度,導致現在孩子根本就不信服我們,父母對她沒有一點控制力和影響力; 另外,父母從來沒有對孩子進行過正面的表揚,現在就算表揚肯定她的好,她也會覺得那是假的,父母是裝出來的,壓根就不認同她,所以,目前孩子很孤獨,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認同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只能把全部時間和精力寄托在虛擬世界中,寄托在手機游戲里…… 建議 不得不說,父母在教養孩子過程中,向孩子示范正向積極的思維模式是至關重要的,某著名家庭教育專家盧勤老師曾說: “當父母老是盯著孩子的消極負面,經常對孩子進行批評吼叫的時候,實際上,恰恰向孩子示范了父母的消極視角與思維。
著名心理學家麥克斯維爾·梅爾茲也曾講到: “父母從來沒有教孩子如何發脾氣,如何挑剔別人,但是孩子統統學會了,這是因為父母讓孩子體驗到了什么,孩子便學會了什么。”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當孩子以消極視角看待一切問題的時候,她就只能接收到父母身上的負能量,無法感知到父母身上的正能量。這也是為什么案例中,當小英媽媽開始表揚肯定孩子的時候,孩子并不買賬,反而說媽媽很假很虛偽,媽媽所做的一切都是裝出來的,因為,此時,小英大腦的思維是負面消極的; 正如某知名教育專家所說: “孩子是用父母所賦予的思維模式,來看待這個世界的,因此,當孩子的思維模式等是積極的時候,她看到的世界就是美好的,反之,則是骯臟厭惡的。” 這就難怪小英會歇斯底里地對父母喊出那句撕心裂肺的話:“我從來就沒有家,我活著就是一個笑話,還不如干脆死了就解脫了!”足以說明,如果父母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孩子的消極思維模式,那么,想要改變以及影響孩子可謂比登天還難。 那么,父母到底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積極正向的思維呢? 一個聽了我建議的媽媽,僅僅用了24天,便以初步建立的積極影響孩子思維的信心,她在給老師反饋成長進度的信中寫道: “最近孩子和我的親子關系得到了明顯提高,我的焦慮情緒得到了有效改變,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會從正面開始思考,不像以前看到的都是負面消極的東西;而正是看問題從正面出發,幸福感比以前也提高了,孩子也變得更主動積極了。
以前父母跟他說話,他總是愛理不理的,回到家把自己反鎖在房間里玩手機;而現在,他會主動跟我們說一些事情,比如假期準備如何規劃,和誰一起玩,喜歡聽誰的歌等等,玩手機的時間也明顯減少了,最近竟然主動提出想要去補課,回到家也能自覺完成作業,最近一次月考,全年級進步了48名,感謝老師們耐心輔導,感覺現在對改變孩子這件事,勢在必得!”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正如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在其著作中寫道: “在教養孩子過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個眼神,都在影響著孩子的思維形成。” 結論:父母看問題的視角,決定了孩子看問題的視角,如何在管教孩子過程中,向孩子正確地示范父母積極、正向的思維模式,是每一個父母不得不專研的學問。
誤管教三:原生家庭關系不和諧,有爭吵 剖析 根據小英媽媽介紹,她與愛人的交系正常,教養觀念一致,同時也提到,爸爸是一個內向的人,不太善于表達自己的情緒,之前在教育上沒怎么參與;當問到家庭關系如何時,小英媽媽說:“孩子的爺爺在我們教育孩子時,會提出反對意見,而且會當著孩子的面表達出來,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會和孩子的爺爺有爭吵; 另外,有一次因為和老公發生了一些爭執,我揚言說要和孩子的爸爸離婚,孩子很著急,想找同學的媽媽打電話給我,說是不希望我們離婚,但孩子跟別人及老師說家里經常吵架,其實吵得并不多,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理呢? 這涉及到一個心理學效應叫做“環境關聯效應”,也就是說,我們會將環境中的消極負面因素不自覺地和自己關聯起來,而且會將其無限放大,進一步發展成自我否定和傷害。
比如,在工作上,和領導交接工作的時候,發現領導很生氣,氣急敗壞,我們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很糟糕,怎么做啥事都做不好,而事情的真相可能是,領導今天早上出門之前跟老婆吵了一架; 同理,當父母與家里的老人發生爭執,當夫妻之間的關系不和諧時,都會直接或間接導致孩子發展出自我否定以及自我傷害的情緒以及自尊模式,孩子會認為:“肯定是因為我的存在,才導致家人之間的不愉快,我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這無疑是小英多次選擇離家出走,甚至產生厭世想法的真正原因。 建議 父母很有必要明白一個道理:我們應該對自己的幸福、快樂、健康以及家庭和諧負起責任;換句話說,不能將內心的焦慮、不滿、生氣等負面情緒怪罪到老人或孩子身上。
就像有一個媽媽對孩子說:“媽媽現在有高血壓,你能不能別再氣媽媽了,這個家搞成現在這個樣子,都是因為你!”這對孩子以及家人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而這背后的元兇恰恰是父母焦慮不堪的消極情緒與思維; 結論:只有當父母把一切家庭不和諧的因素,都當做自我提升改變的契機,真正用心學習自我情緒的管理以及,積極正向思維的建立,把一切家庭教育中的不和諧,當初“為我所用”的進步階梯,我們才能夠在智慧教養的路上,揚帆遠航,一路高歌!
標簽:家庭教育,手機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