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致力于手機游戲成癮研究的廖老師。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正在上高一的男孩,從去年暑假開始沉迷手機游戲,思維極端對父母大吼大叫,甚至揚言不想活了要跳樓,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我們把他稱呼為小遠(化名);小遠媽媽是某國企高管,對于孩子目前的情況感到非常無助,每天心情都很低落;
根據小遠媽媽向我們求助反饋的信息,小遠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1.孩子叛逆沉迷手機、網吧。根據小遠媽媽介紹,孩子目前叛逆得比較厲害,由于所上的高中不是名校,經常嫌棄這,嫌棄那,滿肚子牢騷,后來在媽媽的努力下給他找個名校借讀,他又受不了壓力,上了一個學期后選擇回到原來學校上學,但回來后卻開始沉迷手機,上個禮拜發現他又去網吧了,導致孩子的成績大幅度跌落,真擔心孩子難以自控會在手機游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那他這輩子可就毀了!
2.情緒管理能力差,暴脾氣亂罵人。小遠經常玩手機游戲到凌晨一兩點也不睡覺,每當父母出于好心提醒要求他早點睡覺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就繃不住了,開始對著父母大吼大叫,甚至嫌媽媽太嘮叨揚言要把媽媽趕出家門;另外,自從上高中后,孩子有什么想法再也不跟我們交流了,父母一旦干涉他玩游戲,他就歇斯底里罵人,孩子目前是軟硬不吃,真愁人!
3.在學校天天睡覺,成績班級倒數第一。據小遠媽媽說,孩子上初中時考進了學校里最好的班(重點班),但在學校里的成績一直很一般,但也不是太差的,但自從從這個私立學校回來,孩子的心臟有點早搏(原來身體很好的),后來去醫院檢查了,醫生也都說沒啥問題,說是青少年這種情況很多,但由于他膽子小而且思維偏激,認為是在私立學校生的這個病,現在只要一提起私立學校他就恨得咬牙切齒,從此開始排隊上學,有時候就算去了,也是天天趴桌子睡覺,現在成績班級倒數第一。
在問到孩子有哪些興趣愛好時,小遠媽媽不甘心地說:“孩子之前喜歡打籃球、釣魚,看荒野求生類及動物類紀錄片、博物雜志;按道理說,這孩子的未來是充滿希望的,但是現在是沉迷游戲、排斥學習、自暴自棄,想請教廖老思,父母到底應該怎么辦才好?”
經過和小遠媽媽的深入交流,我們逐步還原了小遠所在的原生家庭環境以及父母錯誤的管教方式,列舉如下:
錯誤管教一:在家庭中媽媽較為強勢,卻苦于無法改變自己。
剖析:
根據小遠媽媽自我介紹說:“自己學歷雖然不是很高,但是在那個年代能考個大學也算是很不錯的了,接著為了留在大城市就考了個含金量比較高的證書,現在某國企任職高管,是家里的經濟支柱,老公是復員軍人,從07年轉業后,先后自己創業沒成功,現在給別人打工也是不怎么樣。
另外我們生孩子也比較早,在女強男弱的家庭里,我知道孩子的這些問題跟我有很大關系,也經常在上各種家庭教育相關的課,但是,學了不少知識和理論,可我還是無法改變自己。對于家里目前的狀況一是感到很無力,二是覺得想不明白怎么就把家里的這兩個男人都弄成這樣子了。
盡管在專業領域自認為自己很優秀,也得到周圍人的認可,但怎么就經營不好這個家呢?看見孩子的頹廢樣子和老公不上進的表現,就覺得連家都不想回!”
建議:
從小遠媽的自我介紹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一位在事業上很優秀很勵志的媽媽,但為什么如此優秀的媽媽在經營家庭方面,卻變得如此無助且無力呢?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法則并不適合原生家庭。
原因很簡單,我們在社會制度以及工商體系中,所習得的處事技巧,與家庭系統中的教養智慧是兩碼事,換句話說,在社會工作中,更多的是講究“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比如,公司里某員工上班不積極,經常偷雞摸魚,我們大可以一拍兩瞪眼,讓對方卷鋪蓋走人,換另外一個積極、勤勞的員工上任,這個邏輯在社會工作中是行得通的,但是在家庭中卻難以貫徹,原因在于,我們不可能把孩子以及老公給開除了。
其次,在社會工作中,我們采取的更多的是消極視角看問題,就像許多企業大咖口里經常講到的“要時刻有危機意識”,再加上很多大公司內部的工作流程制度,早已做成冊子,員工只需要按照制度執行即可,因此,留給管理者做的工作大多是管控或監督下面的人有沒有做好;
所以,時間長了,父母也習慣性地把這種視角帶到家庭中,用消極眼光以及視角看孩子和老公,特別是對于其中社會地位較為突出的一方,更是對孩子和伴侶一萬個看不上,就像有一個媽媽所說:“我小時候成績優異,怎么就生了一個那么笨的孩子,怎么看都不像是親生的!”,另外一個媽媽則對老公抱怨到:“你整天就知道看手機,打麻將,一點沒有盡到做丈夫以及做父親的責任,我對你真的太失望了!”
不得不說,在消極視角的狂轟亂炸下,孩子以及老公的自我認同顯然將呈陡崖式的降低,最終發展出“孩子頹廢、老公不上進”的怪圈就不足為奇了。
結論:作為媽媽(妻子),學會用積極的視角看待我們的孩子以及伴侶,幫助孩子及伴侶建立積極正向的思維觀念,并且對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承擔起主要責任,對于教養好孩子以及創建和諧家庭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況且,恰恰是因為孩子有問題,老公不上進,作為媽媽(妻子)才更有進步的空間,把孩子培養成人,成功激勵老公上進,無疑是每個女性同胞自我價值體現的重要參考依據,正如某心理學家所說:“別人的不足,恰恰是你存在的價值!”
錯誤管教二:強行干涉孩子玩游戲,導致親子關系徹底破裂
剖析:
當問及在什么情況下,孩子會表現出對父母的抗拒時?小遠媽媽無奈地說:“只要我們要干涉他玩游戲,對孩子說教嘮叨強制性管教時,他就對我們極其反感,其他時間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跟我們交流”;
孩子媽媽越說越難過:“現在我也想跟他建立好關系,但真的是無從下手,自7月份來,對他玩手機的事我們基本不太干涉了,但感覺他越來越離不了游戲了,又怕我這樣是縱容了他,所以很糾結很矛盾;接納他目前的狀態,孩子繼續拼命玩游戲,換了學校后雖然壓力小了,但卻更不上進了,真愁人!”
建議:
在家庭教育系統中,父母非常有必要,將過往所習得的思維偏見以及從父輩原生家庭中延續下來不合時宜的管教方式暫且放下,停止一切批評、嘮叨、責備、說教等消極負面的管教行為,把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不管優劣與否,統統把它們留在家門口,踏進家門的那一刻,我們只需要提醒自己,此時此刻,我是丈夫的妻子,孩子的媽媽,我只要扮演好我該扮演的角色即可;
另外,也要認識到,我們的孩子以及丈夫不是公司的員工,他們更需要的不是批評指責,而是理解和接納,特別是孩子,他需要在與父母的相處中,學會建立積極思維,以及情緒管理的方法技巧,這些將伴隨以及影響孩子一生的技能,無法通過語言(說教)傳授,只能從我們父母給孩子所傳遞的愛的體驗中學習;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麥克斯維爾·梅爾茲在其著作中曾多次強調:
“孩子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從父母的言行舉止中體驗出來的,你想把孩子變成什么樣子,不必說給他聽,只需讓他體驗到。”
很多的青少年,正是在父母沒完沒了的催促、嘮叨、強制性管控下,體驗到的,不是幸福、快樂和希望,而是煩躁、壓抑、痛苦和絕望,不得不說,為了逃離現實苦海,孩子們除了以沉迷手機游戲以逃避現實自我麻痹外,著實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因此,相比一味地想方設法管控孩子玩手機游戲的行為,倒不如靜下心來學習提升父母的教養技巧,幫助孩子建立高自我認同感,真正滿足孩子內心的需要與渴求,才是真正值得父母花心思鉆研的!
錯誤管教三:父母不善于管理情緒,每天心情很低落。
剖析:
根據小遠媽媽交代:“由于不善于管理情緒,經常生悶氣,導致今年身體出現不好的狀況,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我不上班了,斷了家里的經濟來源,他倆是不是能上進些,但又不敢去嘗試。導致現在自己每天心情很低落;
在談到孩子與爸爸的關系如何時,小遠媽媽補充說:“從小他爸陪他的時間多,跟他爸感情原來還是可以的,但現在也不是很好了。昨天也是把他爸氣得夠嗆,(孩子)直接罵我們:‘你他媽的滾!’,他爸打了他的嘴,讓他不要這樣對父母說話,沒想到這樣一打,親子關系更加惡化,孩子甚至揚言不想活了,要跳樓!
特別是從初三開始,父母經常因為玩手機游戲問題和他吵架,孩子動不動就冒出這些消極極端的想法,確實把我們嚇得冒冷汗,哪天真的忍不住了,干了傻事,那可徹底完蛋了!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梅爾茲曾說:
“我們人的一切行為模式與情緒及自尊狀態是相吻合的,有什么樣的情緒及自尊狀態,就有什么樣的行為模式。”
從小遠媽媽交代的信息中,便可見一斑,正是因為父母情緒及自尊是消極負面的,因此,我們便無法發展出積極正向的行為,正如小遠媽媽明知道自己過于強勢,導致孩子以及丈夫過于依賴和弱勢,但是卻又不肯放手去嘗試,而這背后恰恰體現了孩子媽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越想掌控實則越加脆弱;
同理,父親大發怒火對孩子動手,同樣說明父親的內心(低自尊)是很脆弱的,是處于受傷狀態的,這無疑說明了,我們父母沒有安頓好自己的情緒,更沒有培養出穩定、安全的高自尊狀態,而這又將導致孩子延續父母的這種消極情緒以及低自尊狀態模式,用心理學術語稱之為“玻璃心”,從小遠動不動就揚言“不想活了,要跳樓”足以說明這一點。
建議:
因此,與其苦口對孩子呵斥打罵,倒不如靜下心來反思我們父母的內在,為什么我們總是難以自控的生氣?我們真的對自己的情緒擔負起了責任嗎?還是只是把孩子當成了父母消極情緒的“垃圾桶”?同時,也要意識到,父母如果不及時修正錯誤的情緒以及自尊狀態,對孩子未來的傷害是極大的——
有太多青春期孩子,之所以在一時沖動之下,做出不可挽回的極端行為,把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被動留給了可憐的父母,絕對不是孩子當時冷靜思考后做出的決定,而是孩子長期在父母消極情緒以及低自尊狀態下潛移默化形成的消極思維路徑,正如一個15歲男孩所說:“每天聽著父母的嘮叨說教,對我來說永遠的離開這個世界是一種解脫!”
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系統掌握有效的情緒排解模式,以及培養“高自尊”狀態的實操方法,一個聽了我建議的媽媽,在堅持60天實操訓練后,給老師發來了孩子改變的驚喜反饋——
“孩子從開學到現在,進步還是特別大的,特別是在成績上。因為她有4個月沒有上過網課嘛(而且是完全沒有上)。盡管開學之后學起來還是感覺很吃力,但沒有選擇逃避而是主動向媽媽尋求幫助對我說:‘媽媽這樣子不行啊,你看能不能給我想想辦法?’
后來在遵循孩子意見后請了一個家教,學習也非常自覺,作業按時完成,不再讓父母操心催促,三個星期之后就順利參加期末考試,孩子的成績整體(包括:語文,數學,物理)都考到了中等偏上的水平,就英語稍微差一點;
從開學考的385名,到初二的期末考試是311名,兩個月的時間是進步了74個名次,孩子取得了這么大的進步,完全是超出我的想象了!
目前,孩子學習的勢氣得到了很大的鼓舞,我也跟她說:‘每一分耕耘都是有收獲的,最后快要考試前三個星期你也是特別的努力——每天不光是家教上完課,還要寫完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你每天都是熬到晚上12點才睡覺,這都是你自己努力得到的結果!’。
而在情緒管理方面,孩子的管控得越來越好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動不動就歇斯底里,對父母大吼大叫,甚至以死相逼,現在跟我們相處也是特別的親近,跟弟弟的爭吵也是越來越少,越來越學會了包容;
從昨天開始,孩子正式放暑假了,孩子自己把暑假的生活學習做好了計劃,昨天正式開始執行,上午4個小時學習,下午睡覺玩手機,晚上游泳寫點暑假作業,昨天執行得很好,相信接下來會越來越好,而這一切的改變都要歸功于您這段時間耐心地指導,謝謝您!”
結論:我們可以發現,只要當父母給孩子做出了積極正向的情緒示范,幫助孩子建立的穩定安全的高自尊以及情緒模式,孩子才有機會發展出積極進取的思維和行為,父母才有機會幫助孩子建立高自我認同,使得孩子不斷發展出“我想要變得更好”和“我值得擁有更好”的行為動力,不斷朝著心中向往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