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詩敏:時代推著人走
- 瀏覽量:366
- 來源:中華名師網
- 2017-11-29
張愛玲是第一個寫城市的作家,在世時的影響并沒有特別大,在過去40年中國城市化的過程中,忽然被推到時代潮頭,她的作品主題與中國發展的節奏相匹配,所以成為70后、80后一代心目中第一名的文壇女神。
互聯網發展初期,《第一次親密接觸》、《第二次親密接觸》、《彼岸花》、《告別薇安》等網絡主題小說紅遍大江南北,社會主流需要發展增加互聯網因素,隨著熱潮退去,此類小說已不再受關注和追捧。
慢慢地,中國社會著重關注城鄉發展,莫言拿了諾貝爾文學獎后,也掀起一股熱潮,70后、80后作為社會中堅力量,他們到莫言故居朝拜,在購書中心排長龍買文學書籍。
近幾年,隨著城市化建設發展、城鄉改革建設,中國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李克強闡述中國2025規劃發展,提出了未來主基調為互聯網+、用戶體驗、創新、國際合作,于是80后、90后、00后的偶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更崇拜比爾蓋茨、馬云、馬化騰、李彥宏等有智慧的企業家。《馬云的資本》、《華為狼道精神》、《喬布斯傳》等系列企業家叢書被推至銷量排行榜前排位置。
印度在中國邊境尋茲擾事,[戰狼]宣傳片上的一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燃燒起全國人民滿腔的熱血和熱情,因為時勢需要全民一心,所以導演及男一號吳京成功了,電影票房創下了難以逾越的紀錄。
……
時代推著人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不斷被改變,現在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呢?
前不久,中國政府網刊登了一篇題為《看李克強如何布局“中國制造2025”》的新聞報道,新華網、鳳凰網、新浪微博等眾多知名媒體競相轉載,文章將李克強總理的發言稿進行提煉,四個段落的主題關鍵詞分別為”互聯網+、用戶體驗、創新、國際合作”,它們正在或者將要成為社會的主旋律。“中國制造2025”既是國策也是戰略,培訓師想要在涌動的人潮中異軍突起,必然圍繞這四個維度抓重點。
一起來玩一個想象力游戲:
閉上眼睛,想象自己達成哆啦A夢的時光機來到公元2025年,這時候的培訓不再是聚在一起聽講,而是學員在不同國度不同區域通過VR眼鏡、科技系統受訓。6寸手機其實是一個折疊電腦,拉開屏幕,點開某個科技按鈕,就可以聽到在世界某處的某一位培訓專家在傳授課程。想要復印一份教材,通過智能掃描,就可以呈現3D立體結構。人的壽命更長,精、氣、神和身體狀態更好,學員關注的不再眼下的小細節,而是全球一體化的大格局,地球變成名副其實的地球村,不同國度、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人群可以使用相同的互聯網語言交流……
常說,識時務者為俊杰,用現代語言翻譯,即是,時代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這才容易成功。打開月光寶盒,我們從2025年的未來回到2017年的現在,您想如何提升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呢?這是企業培訓師們應當思索的問題。
圍繞“中國制造2025”發展趨勢以及政府向官方媒體傳遞出的聲音,結合中國企業培訓行業發展現狀,基本可以得出以下論斷:
一、不懂得互聯網+,習慣于黑板和白粉筆的老師,在2025時代將找不到存在感,因為智能化的一切將不費吹灰之力地取代講臺上的老學究。
二、不考慮用戶體驗,講堂上墨守成規、照本宣科的老師,會被未來智能機器人取代,因為他們習慣性于左腦思維,左腦功能是計算機程序可以完全取代的。
三、不善于創新、不懂得捕獵學員求新求變心理的講師,很可能陷入無人問津的窘境。中國2025是史上思想最開放的時代,想要HOLD得住學員,培訓課程必須具備獨創性和實用性。
四、國際化趨勢不斷升溫,優秀的講師應當掌握一門外語,最好是英語,因為這是發達國家的通用語言。全球化的趨勢要求講師應當具備全局化視野,僅僅著眼于中國的科研成果,眼光過于狹隘,在2025地球村里,優秀的講師博古通今、旁征博引、知曉天下事,不提前腦補語言能力,無法通讀并引進國外先進研究成果,則可能被”中國制造2025”所淘汰。
時代推著人走,站在未來世界看現在,才能在與時代共舞中提升個人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