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呈現】不會舉例子,就不要說話
- 瀏覽量:488
- 來源:中華名師網
- 2023-05-25
一個好例子,勝過千萬言。
特別是你想說明一個道理,或者闡述一個觀點的時候,千萬要學會舉例子。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當你努力想去說明一個道理的時候,如果你只是一味強調你的觀點,觀點再正確,大家也會覺得索然寡味。為什么?缺乏例證。
如果你換一種方法,打一個比方,來一個類比,舉一個生動形象的例子,講一個故事等,他就會欣然接受,自然會悟出其中的道理。
《荀子》的《勸學》通篇以比喻說理,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用淺顯的例子把文化遺產的精華和糟粕講得清清楚楚。他把“文化遺產”比成一所“大宅子”;把“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比成大宅子里的“魚翅”;把“文化遺產中的糟粕”比成大宅子里的“姨太太”,從而把“繼承文化遺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大道理闡述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莊子借粟的故事家喻戶曉。
莊子到監河侯處借粟,監河侯不肯,但話又說得很圓滑:“好吧,我將有收入,到時候借你三百金,可以嗎?”莊子忿而作色:“我來時,在半道上看到車轍中的鮒魚在呼救,我問它:‘鮒魚,你為什么叫呀?’鮒魚說:‘我是一條東海的魚。你有升斗之水可以救活我嗎?’我說:‘好,我將要南游吳越之王,到時候,我揚起西江之水來救你,可以嗎?’鮒魚忿而作色:‘我失去了水,無地可游,得升斗之水就可以活命,你卻這樣說,還不如去干魚鋪找我’。”
你看,莊子面對詰難,用一個生動的例子,就點明了監河侯不肯借粟的真相,十分巧妙。
大家記住,拋出一個觀點,最好有例證來呼應,特別是在商務場合。
標簽:商務演講 喬恩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