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9 更新 542次瀏覽
課程大綱
(相關案例根據行業情況及時更新)
導入:和頤酒店彎彎遇襲事件
討論:如果你是酒店管理方,應該怎么做?
第一講:WHAT互聯網時代,什么樣的事件才算危機?
一、突發事件與危機事件的差別
二、危機的6個特性
1.常態性
2.突發性
3.破壞性
4.急迫性
5.資源短缺性
6.輿論關注性
三、危機的7種成因
1.內部原因引起的危機
1)運營管理不善導致的危機
案例:不換床單的五星級酒店/
2.信息監管不善導致的危機
案例:奔馳公司“達賴喇嘛名言”事件/萬豪酒店郵件門/麗江古城官方微博事件
1)營銷管理不善導致的危機
案例:北京三里屯洲際酒店事件/XX銀行因違規營銷被罰/肯德基優惠券事件
2)人資管理不善導致的危機
案例:萬達茂酒店總經理跳樓事件/百度總裁陸奇離職/富士康跳樓/攜程親子園虐童門
3.外部原因引發的危機
1)行業原因導致的危機
案例:香蕉有毒事件/毒奶粉事件/八項規定導致酒店業經營萎縮
2)政治原因導致的危機
案例:中日關系營銷日本車銷售/因奧運火炬法國被阻,家樂福遭到中國市場抵制/中美貿易戰各受影響的行業
3)環境原因導致的危機
案例:地震、海嘯、核泄漏;BP石油泄漏導致海洋污染
4)謠言導致的危機
案例:用抹布擦水杯的連鎖酒店/奔馳公司定速巡航失靈
練習1:《風險監測與預警分析三步法》
假設你是某酒店的部門負責人,請分析本酒店存在哪些危機隱患?
練習2:根據練習1的結果制定本酒店的危機分級標準。
第二講:WEB互聯網讓危機的影響“變本加厲”
一、互聯網讓危機的影響“變本加厲”
1.傳播速度更快
案例:美聯航毆打乘客事件
2.影響范圍更廣
案例:Facebook泄密門事件
3.影響更為深遠
案例:攜程親子園虐童事件
二、互聯網時代的危機傳播特點
1.言論高度自由,人人都是媒體
2.傳播只靠熱點,真實不需要考慮
3.網民的數量越來越大
4.傳統媒體助力新媒體傳播
討論:對組織經營的影響?
第三講:WHO哪些關聯方會關注和影響危機的發展?
一、“公關”,認清一個組織的9大利益關聯方
1.什么是“公關”?
2.一個組織的內部利益關聯方
1)員工
2)投資人/總部
3.一個組織的外部利益關聯方
1)合作伙伴/兄弟單位
2)受害方和家屬
3)群眾/意見領袖
4)媒體
5)專業人士——律師、專家等
6)行業協會
7)監管部門
二、怎樣確立危機的核心管理部門?
案例:在中國,為什么管理者總是危機的第一發聲人?
1.誰應該來做第一“發言人”?
2.發言人的團隊設計
3.公關部門的角色與職責
4.最高領導人的角色與職責
三、杜絕“豬隊友”——怎樣搭建給力的危機管理團隊?
1.內部各部門的角色
2.專業人士團隊
3.第三方專業機構
4.專業公關公司
案例:Facebook的危機應對團隊
練習3:如果你是和頤酒店,請整理本次危機的應對團隊,包括內部、外部成員,明確分工。
第四講:HOW危機管理戰略的三步法
一、危機生命周期的四個階段
1.危機潛伏期
2.危機爆發期
3.危機延續期
4.危機痊愈期
三、危機管理第一步:危機防范
1.建立危機管理戰略
2)危機的定義
3)危機的分級
4)危機應對小組
5)危機應對原則
6)危機應對流程
7)特殊情況處理
練習4:根據練習1~3制定應對流程。
2.預案的編制與完善
練習5:根據練習1的結果,制定預案,并演練。
3.輿情監測,及時預警
1)輿情監測的范圍
2)輿情監測的方式?
3)輿情監測的渠道
4)輿情分析的內容
5)危機預警和策略建議
練習6:根據《陸奇離職及百度股價蒸發近百億美元事件輿情分析》
請您根據所提供的信息,經過綜合調查研究,給百度集團此次危機應對策略提出建議方案,要求充分考慮各利益關聯方,針對應對原則、理由、內外部舉措、處理事件、具體操作流程和目標等分別制定詳細的建議方案。
四、危機管理第二步:危機應對
1.危機應對的8字目標
2)及時止損
3)轉危為機
2.危機應對的5S法則
1)承擔責任
2)真誠溝通
3)速度第一
4)系統運作
5)權威證實
練習7:根據以上法則,如果要平息彎彎事件的影響,和頤酒店可以怎么做?
3.危機應對的5步驟
1)及時隔離
2)查明真相
3)制定戰略
4)全面應對
5)及時反擊
4.危機應對的5條兵法
1)以逸待勞
2)圍魏救趙
3)釜底抽薪
4)暗度陳倉
5)以攻代守
五、危機管理第三步:危機善后
1.關聯方利益彌補與發展
2.品牌信譽度彌補與提振
3.市場彌補與提振
練習8:和頤酒店在彎彎事件發生后應該采取哪些補救措施?
第五講:Communication危機溝通管理之媒體的溝通
一、像了解市場一樣了解媒體
1.互聯網時代的媒體發展情況
2.媒體的地域特點
3.媒體的行業特點
4.媒體的體制特點
5.互聯網時代“融媒體”是怎樣傳播一個事件的?
二、像了解員工一樣了解記者
1.記者的使命
2.記者喜歡的熱點
3.記者的工作方法
案例:記者“王志”
4.記者的困難與壓力
5.記者不是自己人
案例:王健林的“一個億”
三、戰略性媒體關系的建立與維護
1.高層參與,分層互動
2.專人負責,統一口徑
3.平等溝通,公平對待
4.定期溝通,主動對話
5.有禮有節,有道有術
四、制造新聞,讓媒體主動做正面宣傳
1.關注敏感問題
2.給記者獨特的內容
3.新瓶裝舊酒
4.策劃與熱門新聞相關聯的活動
5.目標指向最合適的記者
6.利用好新聞淡季
7.將新聞發布渠道擴大化
8.發生危機時也正是宣傳的好時機
9.適度炒作
練習9:彎彎事件之后,根據“熱點法則”,為和頤酒店設計1個新熱點,并草擬一份讓記者能發表的新聞稿。
五、“達意”又“傳情”,與媒體進行有效溝通
練習10:彎彎事件后,作為酒店經理在門口突然遇到記者采訪
討論:此次接受采訪的得與失?
1.面對不同采訪要求的處理
1)被突擊采訪
2)被圍堵采訪
3)被電話采訪
4)被網絡采訪
2.面對媒體發言的8原則
3.面對媒體發言的8禁忌
4.“達意”又“傳情”,發言人的表達技巧
1)發言人的用詞要求
2)TPO的形象禮儀準則
3)發言人的形象要求
4)發言人的表情控制
5)發言人的肢體語言
5.特殊情況下的溝通技巧
1)犯錯后的溝通技巧
2)被誣陷的溝通技巧
3)被誤導時的溝通技巧
4)遭遇情緒化場面的溝通技巧
六、怎樣接受記者采訪?
1.采訪方式的選擇
2.采訪地點的選擇
3.團隊成員的選擇
4.物資的準備
5.采訪內容的準備
1)確認回答原則
2)確認采訪話題
3)準備回答內容
4)預測突發問題和回答口徑
6.預測突發事件和處理預案
1)緊張情緒的應對
2)遭遇不同風格記者的應對
7.采訪后的后續工作
七、怎樣召集一個成功的新聞發布會?
1.什么時間最合適?
2.什么樣的場地最合適?
3.場地布置的要求
4.為記者提供便利充分的設備設施
5.確保新聞發布會主題鮮明
1)策劃時確保主題鮮明
2)根據主題選擇受邀媒體
3)發言時確保主題鮮明
4)答記者問時確保主題鮮明
5)結束時確保主題鮮明
6)跟進時確保主題鮮明
案例:國務院兩會新聞發布會
練習11:彎彎事件發生后,作為酒店的公關部,策劃組織新聞發布會。要求模擬策劃、召集、主持、跟進全階段。
第六講:Communication危機溝通管理之與其他群體的溝通
一、溝通的基本法則
1.尊重原則
2.適度原則
3.真誠原則
4.從俗原則
二、溝通禮儀禁忌“三不”
1.不打斷別人的話
2.不否定別人的觀點
3.不評價別人
三、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
1.溝通方式的分類與優缺點分析
2.溝通方式選擇的準則
四、得體表達之遣詞造句
1.使用正確而親切的稱呼
案例:八戒溝通法VS悟空溝通法
2.使用凝練的詞語
練習12:1分鐘自我介紹法
3.使用禮貌的語言
1)中華用語習慣之謙語及使用練習
2)中華用語習慣之敬語及使用練習
3)中華用語習慣之禮貌用語及使用練習
4)基礎英語用詞規范
4.使用專業規范的語言
五、得體表達之使用正確的肢體語言
1.使用正確的社交距離
2.使用正確的眼神交流
3.使用正確的面部表情
4.使用正確的身體儀態
案例:斯大林、丘吉爾的坐姿語言
5.使用正確的手勢
6.使用正確的身體接觸
案例:領導人肢體語言解讀
練習13:處理客戶投訴時應該使用的眼神、表情、坐姿、身體傾向
六、高效表達之得體的聲音使用
1.宜吾色——得體的表情
案例:微笑局長
2.柔吾聲——聲音訓練
1)定位——聲音的TPOR準則
案例:撒切爾夫人式因人而異的聲音使用
練習14:開業慶典、慰問患者家屬、新聞發布會的聲音和表情使用
七、因人而異的性格溝通法
1.PDP性格分析法
2.性格測試與解讀
3.如何根據不同性格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
練習15:通過觀察判斷對方的性格并制定溝通策略
八、發生危機后怎樣與受害方進行溝通?
1.受害方是危機的核心
2.溝通的基本原則
1)承擔責任
2)真誠溝通
3)有情有理
3.溝通的技巧
練習16:作為和頤酒店代表,出面與彎彎和家人溝通協商解決方案。
九、怎樣與內部員工溝通?
1.與自己人溝通的原則
1)搶的原則
2)真誠原則
3)全面原則
4)團體原則
5)人性關懷
2.怎樣與當事人溝通?
3.怎樣與事發地團隊溝通?
4.怎樣與集團所有員工溝通?
練習17:作為如家酒店管理團隊,制定向集團內部員工溝通的策略,包括事件、內容、口徑。
十、怎樣與政府監管部門溝通?
1.與政府監管部門溝通的原則
2.派誰去溝通?
3.溝通的要點
十一、對方情緒化的時候怎么辦?——非暴力溝通法
1.肯定對方的情緒
2.確認對方的需求
3.給出解決方案
4.溝通確認
練習18:作為酒店代表,在與彎彎溝通的過程中,對方情緒激動,破口大罵已經10分鐘,請你給出有效處理。
課程收尾
1.思維導圖回顧課程
2.分享與結語
課程標簽:商務演示與呈現、演講表達、結構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