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30 更新 591次瀏覽
—般大殿三個門,從左邊的門進,右邊的門出,不要走中門,進殿男左腳女右腳進,腳不要碰到門坎,更不能踩到上面,在殿里要按順時針方向行走拜佛,切記!!!如果只開一個門則單說,但門坎是不能踩的。讀一遍,等于修行,轉一次,也是修行,佛無處不在,阿彌陀佛!
為什么拜佛?
佛是佛陀的簡稱,意為覺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以佛為導師,學佛的為人處世,積德修福,做一個慈悲與智慧的人,一個身心清凈、健康的人,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益于社會、國家、眾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那么該怎樣拜佛呢?關鍵是至誠恭敬。印光大師囑咐我們:"欲得佛法真實利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為什么拜菩薩?
一、彌勒菩薩:包容、歡喜
我們一進天王殿,第一個見到的,就是正當中供奉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么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滿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義就是什么資格才可以入佛門: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歡喜心接待一切眾生。所以彌勒菩薩代表的是一生平等心,呈喜悅相。我們以清凈平等的心對待一切眾生,以滿面笑容接待一切大眾,這才是入佛門必備的條件。所以他是教學,而不可以把他當作神明來祭祀,那就錯誤了,你一定要懂得其真正的含意。你明了之后,才會對于佛家教育佩服到五體投地,不能不稱贊,這真是具足了大智慧,圓滿的設施。明了他對我們的教育意義,這就是拜菩薩了。
二、地藏菩薩:孝順、恭敬
地藏菩薩所表示的是孝親尊師,所以一部《地藏經》就是佛門的《孝經》,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無論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都是從孝親尊師做起。然后把孝親尊師擴大,能夠孝順、恭敬一切眾生,這就是拜菩薩了。
三、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觀音菩薩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樂,悲是幫助他人解脫煩惱和痛苦。慈悲一切、憐憫一切、救護一切眾生,就是大慈大悲。拜菩薩,就是以菩薩為榜樣,長養自己的慈悲心,利益他人,造福社會。因為,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利人自然有益自己,愛護他人,才是真愛自己。
四、文殊菩薩:智慧、善巧
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的是大智慧,圓滿的智慧,絕對不是迷惑顛倒,感情用事。佛門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話對照起來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實它有道理的,因為,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溺愛。感情用事,不思后果,那就是禍害。如果是以智慧為基礎,慈悲、方便才能恰到好處,才能善巧,才能自利利他,那是真實的功德。因此,拜菩薩,就是學習開發自己的智慧,為人處世,善巧方便,得當適宜。
五、普賢菩薩:應用、實踐
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穿衣吃飯、學習工作、待人接物,能夠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落實在其中,這叫做普賢菩薩。拜菩薩,就是學習知行合一、解行相應。
為什么燒香?
"香"代表戒、定真香,燒香就是提醒我們,要修學戒、定,從而開顯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如何上香才是正確?
一、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余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上香時可以一支香,也可以上三支香,上三只香時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眾生,愿此華云,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圣)。
二、香不能叫“買”而應該叫“請”.
三、自己請自己的香,不能由別人付香火錢.
四、最好用自己的火點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燒)。
五、燃燒香千萬不能用嘴去吹滅雙手輕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燒的火隨即會熄滅,千萬不能用嘴去吹滅;
六、在廟里按順時針方向行走拜佛
七、進廟時盡量不要走中間,沿階梯邊沿而上,男左女右,進門時盡量不要走正門,因為方丈門朝晚課時都是從正門進的,而沙彌等從偏門進,所以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盡量應該從偏門進,男左女右,出門時也從偏門出就是。
八、去許愿是要還愿的。一年后無論愿望是否實現,都要回去還愿。如果沒許愿光是拜,就不用。
九、不要在寺院吃葷食。
十、寺院通常有經書隨緣贈送的,不要忘了請幾本,世間之物還有什么比經書更珍貴的?
修學戒律,就是要遵紀守法,修十善業。十善業包括: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癡,或稱十善業道。
課程標簽:國學心里、國學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