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大學》《中庸》感悟
- 瀏覽量:1536
- 來源:中華名師網
- 2017-03-09
作者:王澤仁
(一)
前段時間,水源先生諄諄教導,希望我能將《四書》背下來。并反復叮囑后學:“要做真學問,而不是假把式。”我問道:“何謂真學問?”水源先生回答道:“真學問就是真學真干,而不是尋章摘句而已。”在下不甚慚愧,遂于這幾日清晨重讀《大學》、《中庸》。
反復吟誦,細細品讀,觀照自身,發現《大學》、《中庸》對我觸動最大的一個字是:“誠”。(三年前,我給自己取了個別號:誠戒先生)現摘錄其中經典之語,附上后學個人之淺見,還望大方之家賜教:
《大學》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中庸》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真誠與否,是欺騙不了自己的,假真誠,內心不會有滿足感和喜悅感,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不會自然了。這就是所謂的“莫見乎隱,莫顯乎微”了。一個人再想怎么掩飾自己的內心都是不可能的,能掩蓋得了一時,掩蓋不了一世。掩藏的越久,反而未來的代價越大。眾目睽睽之下,大庭廣眾之中,心正者,自然有一股浩然正氣,自信暢達,凜凜不為所動;心邪者,自然游移不定,四肢不暢,舉手投足無不怯懦羞慚。
文中提出了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觀念:慎獨。唯有慎獨才能誠意正心。在下認為,慎獨有兩層含義:一、自己獨處時,別人看不到,也聽不到,要謹慎自己的行為,此所謂“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也。想想我們自己,在一個封閉的空間,無人監督,我還是我嗎?我還是社會之人嗎?很多人這個時候已經不是人,而是獸了。二、在公眾場合,要時時守護我們的心念。我們的心念,別人一時難以察覺,但我們自己知道,這就更需要謹慎了,佛陀所謂“正念”也。行為是很容易監控的,心念卻不容易規正。人在社交場合大多是“匿怨而友其人”。言不由衷,現代人的通病。每天惡念、雜念、欲念、邪念叢生,又何來真知己呢?不過是蠅營狗茍、勾心斗角、驅名逐利之輩爾。
基于此,我們要牢記文中的六個字:“誠于中,形于外。”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今日之偽善,總有一天會暴露無遺,戒之,慎之。
(二)
《中庸》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者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誠與善有關,一個人不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又如何能正確的堅守呢?只不過,圣人之善不強迫,不思慮,從容得體,順乎天性。而普通人之為善,須先改過去惡,然后擇善而從之,并持之以恒,堅守而不退轉。《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即指真、善、美;也是我們修身目的之所在,為的是返璞歸真,去偽存真。親民即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如何每日革新自己而不斷精進呢?努力做到《中庸》里面這幾個標準就好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十五字,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啊,所以文中接著就告訴我們要勇于探索、刨根問底、鍥而不舍而切莫半途而廢。在下最喜歡其中的一句話:“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我發現這個世界上,聰明人不一定有所成就,大概聰明者都自視甚高吧。我很喜歡《易經》里面的四個字:卑以自牧。人還是謙卑點好,唯有謙卑,人才會虛心,虛心才會好學,好學才能明理。我始終相信笨鳥先飛、日精于勤的明訓。學問也好,工作也罷,沒有捷徑,唯有恪守“工匠精神”而已。先圣云:“物暴長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壞。”還是“素其位”的好。
天以誠化物,人以誠感人。有人天生至誠至性,孔子所謂“生而知之者”也。但大多數人都是“自明誠”,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磨礪,不斷的成長,不斷的教育才明白真誠的力量。此所謂“學而知之者”也。無論哪一種,最后都能達到“止于至善”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至善呢?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至今還未找到確切答案。還請各位大才指點。
(三)
《中庸》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至誠不僅能夠利己,開發自己的天性;而且可以利人,發掘他人的天性;更加可以化物,發揮萬物的天性。中國人講天、地、人三才。人是與天、地并列的第三極。那么怎么才能與天之創物、地之載物而并行呢?唯有至誠而已。這里的人應該理解為大寫的人。
次一等的誠,即在某一方面真誠的人,至少可以感化他人。此所謂正己化人。我們如果還沒有感化他人,或許是正己做的還不夠。對工作不誠,何以得到領導的賞識?對朋友不誠,何以有生死之交?對愛情不誠,何以得到真感情?
最高的真誠,是可以預知未來的。這是不是很玄的理論?你們是不是不信?這里我不做過多的論述,舉一個小小的例子就可以了:我讀初中時,政治考試特別想得第一名。所以對待政治科目的學習非常執著,心無旁騖。考試前一天晚上,我做了個夢,夢見自己在考場上做試卷。早晨起來考題記得清清楚楚,尤其是最后兩道問答題,我不會做。第二天早晨,我提早起床,把那兩道題背下來。上考場時,我翻開試卷,一看考題,我的天啊!和我昨晚做夢的考題是一模一樣的。這是不是很神奇?古人講:“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真誠的對待一件事情,對待一個人,連上天都會給你開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堅信不疑。此所謂:“至誠如神”啊。
禍福將至,必先知之,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福,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禍。一個傲慢的人,行住坐臥趾高氣揚,這叫自作死。一個謙卑的人,行住坐臥謙恭自持,這叫自積福。而外在的行為舉止就是判斷一個人富貴貧賤的最好征兆。
我很喜歡這四個字:“不誠無物”,也即“誠外無物”的意思。好像是唯心了點,但此“物”非彼“物”也。此中之“物”與“厚德載物”之“物”一體也。涵蓋有形與無形二類。
《周易》有云:“閑邪存其誠,修辭立其誠。”至誠無時不在,無所不存,唯有如此,方能成己達人而化物。孔子曰:“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智仁勇,乃修“至誠”三達德。五倫之道(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君臣有義)乃修“至誠“五達道。有人安而行之,有人利而行之,有人勉強而行之。總之能去力行就是個君子了。
(四)
《中庸》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有人能夠做到真誠一時,卻難以做到真誠一世。《詩經》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由此可見,善始善終,慎終如始有多難。至誠是永不停歇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唯有恒者,才能知天命,才能得五福。要做到如天之高明、如地之博厚,豈是一朝一夕之功。想要做到老子所謂的:“死而不亡者壽”,達到悠久無疆的境界,又豈是庸庸之輩所能及。
孟子言:“人皆可為堯舜。”佛陀言:“人人皆可成佛。”他們說的只是可能性,并沒說一定。天下蕓蕓者眾,卓異者稀。水源先生說人分為三等:獸,人,圣。有些人還是獸,有些人半人半獸,有些人修成了人,極少數成圣。我想,窮我一生,能做個君子就好。但讀完《論語》才發現,君子的標準很高,在下“任重而道遠”啊。
修誠之人,最忌三心二意,惟精惟一方是根本之法。天地尚且為物不二,何況人呢?生命有涯,精力有限,人不能貪求過多,需要聚焦于自己的理想。《大學》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佛陀言:“戒定慧、聞思修。”“知止”是人生的大智慧。懂得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清晰的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這才是“止”的境界。否則人就容易人云亦云,心浮氣躁,隨波逐流。
文中言道,至誠之人,可以經綸天下,為世立法,順應天地化物的規律,開萬世太平之典要。此所謂:“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天下之道,一也。不因時空而改變。無聲無臭,循環無端。人應循法天地自然之道,天道乾剛,地道坤柔,四時交替,陰陽并行。或許唯有如此,人才真的可以達到莊子“逍遙游”的境界吧。我沒有體證過,冒昧揣測。但我20歲出頭就已經知道:大自然才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中國的哲學理論很多都是從自然中衍生而來的。
對于獨立的個人來說,可以有天地情懷,也須有家國責任。但最重要的是要落實到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上。孔子曰:“道不遠人。”真誠的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個物。這才是平凡的我們要努力去踐行的。否則讀再多的書也是假把式。孟子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我們大多數人不是“我不能”,而是“我不為”。
老子言:“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從細微處著手,感動自己,感化他人。雖不一定可以移風易俗,但至少可以無愧于心。
王澤仁
誠戒齋
2017年2月28日
標簽:重讀《大學》《中庸》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