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打拐"應具備理性和長期性
- 瀏覽量:1110
- 來源:中華名師網
- 2015-03-13
春節伊始,有網友發表微博“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博得了廣大粉絲的追捧,網民更冠以這一行為為“微博打拐”,許多熱情的粉絲參與其中。“微博打拐”的火熱,既彰顯了社會正義力量無窮,又表明了我們的社會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正在表現出來的難能可貴的相互呼應和團結求解的意愿和能力。
但是翁士增認為在我們熱烈呼應的時候,也必須冷靜對待,不能任由拯救的激情橫沖直撞,而應該把情感和理性結合,個人能力和法律效應結合,更加有序,科學的進行下去。
"微博打拐"的迅速升溫,體現了民眾對拐賣犯罪的深惡痛絕以及對打拐成果的更高期待。民眾的熱情值得肯定,但一定要理性參與,注意避免侵害流浪乞討兒童的權益,防止"打拐"變成"打乞"。
是否分得清哪些兒童是被拐對象
微博的火熱和傳播速度令人震驚,短短幾日以來的“微博打拐”事件已經招致了眾多兒童乞討的照片,這些照片在網上被人品頭論足,發布這些照片的網友信心滿滿的認為自己戰果豐碩,為社會出了一把力。但是實際情況是否是這樣呢。
近日許多專家表明:拐賣殘疾兒童后利用其乞討的只占少數。更為普遍的現象是由親屬攜帶進行乞討,或者父母將孩子委托,租借給他人進行乞討。
微博網友們熱火朝天的反饋,甚至有人發表:“所有乞討兒童都是被迫的,都應當解救”的觀點專家表示,這是中產階級觀念與最底層生存方式沖突所致,許多人認為兒童應當去上學,受到父母的愛護,去乞討讓人們心中的憐憫心理顯露無疑。但是在福利制度和救援制度等社會保障還未完善的情況下,剝奪其乞討的權利,可能會令他們處境更加艱難。
街拍涉嫌侵犯隱私權
2月9日,陜西省西安市東大街上,一名女子正帶兩個孩子(后經警方確認,該女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沿街乞討,見有人給她們拍照,該女子將乞討的鐵碗狠狠地摔到地上。
她為何如此憤怒?這是她僅剩下的一點尊嚴的爆發,還是出于對其幼小孩子的保護?
其實在我國,大多數乞討行為都是貧困所致,在貧困和放棄尊嚴中選擇的時候,大多數人會選擇后者,乞討行為中有一部分是不得已為之,或為了就醫,就學,亦或僅僅為了一頓飯,目前這種把他們堂而皇之的拍下來放到網絡上,對他們的尊嚴無疑是另一種踐踏。
利用法律手段是最后的選擇
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的出發點是善良的。以及民眾參與的良苦用心。但是強烈建議民眾不要情緒化,不要隨意把乞討兒童的照片發布到網上,如發現可疑之處要及時報警。利用法律解救問題。
打拐工作任道重遠,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一直在努力。但是在法律的重拳之下,違法犯罪還是屢禁不止,原因何在呢?主要原因還在于犯罪分子能夠獲得暴利,犯罪分子通過拐騙方式獲得小孩,成本幾乎忽略不計,而在拐入地,通常一個男孩能賣出四五萬,女孩能賣兩三萬的高價。
利益鏈條的蔓延下,違法成本和回報嚴重不成比例,是拐賣兒童猖獗的癥結所在。盡管我國法律中不乏“打拐”的明確規定,但是如何違法必究,執法必嚴,提高處罰和量刑標準,大幅度增加拐賣兒童犯罪的成本,使其成為犯罪分子不敢觸碰的“高壓線”,還需在法治建設和執行上有更大的力度。
微博的時效性是迅速的,但是微博的話題總是從一個熱點轉向到另一個熱點,但是那些快忘了父母模樣卻依然鄉音不改的被拐孩子卻依然是社會揮之不去的痛,微博打拐的熱情和關注度不應隨時間而流逝,有關部門的行動和努力應該一如既往的進行,只有這樣,才能為被拐賣的孩子找到新希望。
“微博打拐”這一互聯網事件不僅僅是互聯網的大事,也是見證中國公民意識成長的大事。公民可以通過互聯網做更有意義的事情,而互聯網也可以讓公民行動發揮更大的作用。2010年,微博一出生就不同凡響;2011年,微博讓公民行動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