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為什么是所有營銷策劃的底層邏輯
- 瀏覽量:505
- 來源:中華名師網
- 2021-11-29
來源:張大力頻道
作者:張大力
什么要這樣做?
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最終能得到什么樣的結果?
仔細分析后,你會發現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我們每天工作的全部。
回想下,確實如此!不論是個人還是公司,實際上我們都為一件事而努力,那就是在不同的事件周期爭奪“第一的位置”。
1
我們為什么都在爭第一?
你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小家伙在大人前賣力地喊著:“我要在前面,我要做第一”。對,小孩子“我要第一”就是頻率最高的話。孩子的天性就是要做第一,這是遺傳基因的初級表達,是人類進化基因在生存面前展示的方式之一。要生存就要做第一,第一個爭奪食物,第一個支配物資,凡事必求第一。做第一,就是基本的生存技能。
在孩子的眼里,他就要獲得第一,獲得支配一切的權利是與生俱來的天性,與寵愛無關。小范圍內的第一就是這樣重要,第一代表支配權。
公司文化,更是第一原則,只要和第一沾邊,都有不錯的收益,除了效率高,干得好,其它的第一一樣受重視,如第一個向新領導匯報;第一個支持小組長的建議;第一個給領導擋酒;第一個給新人一個小關懷,都會收到相應的回報。
人生就是第一思維。你在第二的位置,也要想想其它領域你能不能占第一,而且一定要占一個第一,才能和保持第一的人有對話的權利,大家都是第一嗎,一定會在某個領域產生共鳴。第一就是溝通與尊重權。
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是美國人阿姆斯特朗,“我的一小步,是世界的一大步”,舉世聞名,贏得的是全球的注意力。中國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是楊利偉,嫦娥奔月的神話,有了精彩的續集,贏得的是中華民族的注意力。從全球第一到中國第一,影響人群不同,但同樣精彩。第一就是影響力。
好了,現在我們大致得出結論,第一是相對的第一,必須在一個相對的領域做到第一,才有機會獲得支配權,才能獲得長足發展。商業領域更是如此,第一思維就是底層思維,供大于求的市場,任何市場營銷策劃的底層邏輯就是第一思維。沒第一,沒未來。
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最終能得到什么樣的結果?一言以蔽之,為第一而做,第一就是目的,結果就是要第一。不能絕對第一,就要相對第一;不能同賽道第一,就要分賽道第一;不能同場景第一,就要分場景第一。
2
看市場定位學的第一思維
定位學一度在中國很是瘋傳,特勞特定位之父的名字也是如雷貫耳,其理論精髓就是讓企業或者產品在消費者心智中占據一個位置,在大競爭大供給階段,讓用戶有個優先選擇權,從消費思維端截留用戶。
中國成功運用此理論的有“怕上火就喝王老吉”,王老吉定位怕上火,搶先占領“吃辣上火的定位”;“農夫山泉有點甜”,農夫山泉搶占山泉水甜的消費者經驗值,在你已有的記憶中去共振,去搶占。看看,定位的目的就是搶占第一,占別人不曾說的,占消費者內心有經驗的,占消費者有需求的。定位的底層邏輯就是第一思維。
3
爆款的打法就是做第一
爆款之前是電商運營的專屬名詞,做電商等于做爆款,做爆款就是電商的基本功,沒有爆款就沒有商家存在的意義。電商爆款目的就是超級引流,因為消費者購物能翻到的頁面最多也就三頁,在這少之又少的類似線下賣場的“SKU展示空間”中,必須靠前、靠前、再靠前。
爆款就是方法,爆款就是流量進店的來源。爆款代表銷量,為了爆款無所不用其極,用低價換量、用剛需高頻商品換量、用直通車燒錢占位換量、用刷單換量,用種草引流換量,能用的招都用,短期投資,換得流量,成就爆款,制造現象,這就是爆款,也等于階段性第一思維。
案例太多了,鐘薛高上市初期,拿著資本投的大洋,當然敢花,錢不是自己的內心壓力就小了很多,內心不糾結,就能甩開膀子大干快干,大量開車引流種草,打爆,占第一。其它的如三頓半咖啡、拉面說、霸蠻米粉都是拿著資本的錢開疆拓土,占第一,打爆款,短期積累數據,造勢、蓄勢、再造勢。爆款,用短期第一蓄積更多的勢能。這里有資本的意圖、數據的苦衷、消費者的跟風、媒體的吹風,爆款就是要做第一。第一背后都有不一樣的故事。
4
渠道策略就是做第一
老話題了,渠道談了多年,再牛的產品,再牛的模式一樣離不開渠道,無論是工廠直供,還是傳統代理,亦或微商社團,都是渠道的一種表現形式。娃哈哈從一線做到了中國十六線,在偏遠的鄉村也有其產品身影,二十多年的營銷積累建立起了足夠高的進入壁壘。壁壘之高難道就沒有其它品牌生存之路嗎?現實是中國的飲品依然多如牛毛,做不了全國的第一,就做局部市場第一了。
前一段整理資料,我發現一份客戶郵寄的資料,張大力收依然非常醒目。深山秀,一個遼寧岫巖小城的果汁品牌。這個地方不大,但岫巖玉還算有名,商業氛圍還算濃郁,在岫巖100公里半徑內,深山秀基本壟斷了鄉村飯店與小賣店,靠著地域感情牌與強渠道能力,產品年銷售額也過了千萬。
渠道的形式是多樣的,做不了大區第一,就做小范圍第一。小范圍第一就要保持動銷、陳列、促銷、生動化、綁定銷售等一種或者幾種的能力,讓第一保持。第一就是縮小渠道覆蓋后的第一要素。沒有第一就沒有渠道深耕這個說法。
5
品類細分就是做第一
百轉千回,世道輪轉,產品不是多,而是太多,加上新瓶裝舊酒,那就海了去了。多就得論資排輩,就得拼資源,就得占心智,這些還是不夠,市場就那么大,怎么辦?在大賽道中再分小賽道,在小賽道中再分ABC組,美其名譽就叫做品類細分。
看看,這個品類細分的目的就是想在小賽道或者小組中排名第一,或者叫做占位第一。給產品一個未來的夢想,給投資者一個足夠高的天花板。
咖啡競爭激烈了,那我就做冷萃咖啡第一品牌,三頓半咖啡成功。火鍋競爭太激烈了,我就做火鍋食材第一門店,專營火鍋食材,鍋圈食匯火了,全國開了上千家門店。類似的案例太多,品類細分,就是要做小賽道中的第一。沒有絕對的第一,只有相對的第一。
6
其它營銷概念亦如此
做第一不含糊
痛點、賣點理論,包括更多營銷人提出的新營銷理論,如葉茂中的沖突,我本人張大力提出的反射營銷戰略,本質上都是第一思維,只是側重的細節和節點不同而已。
天下大勢歸一勢,大理論都是那個思路,好與壞就在細節和落地能力上了。站在前人的肩膀,做高一寸的業務,這就是我們當下的寫照。做第一要懂得借勢!
7
如何做第一
最后的話
做人,無論是打工還是自己創業,也是第一思維,必須在第一突出的領域,強化強化再強化,你就成了專家。你技術不行,就要營銷行,營銷不行,就要業務行,業務不行,就要管理行,本業不行,副業也成。書畫、歷史、佛學、易學,無論哪個行都會和第一的人坐平,因為你也有第一的地方,讓他羨慕的地方,找齊了,才能有交流,有交流才能有交集。
人如此,產品亦如此,做不了大品類的第一,就要細分品類的第一,細分品類也沒機會了,就要想想渠道上能不能第一,全國不行,就省里,省里不行,就小鎮,如此想來必定能有第一的機會。不做第一,也沒第二的位置啊,必須創造打拼出一個第一。
所有的營銷動作、所有的營銷新名詞,簡而言之,就是第一思維,反過來看就是如何做到第一的方法。根據企業資源和產品特點,依次可從定位、爆款、痛點、品類細分、人群消費習慣對接、渠道策略、網宣種草、創新概念、功能屬性、背書信任狀等多方面找出一點或者幾點來做到第一。成功可能需要的是多個第一的復合體,再加上重復去強化第一,用重復應付上天那個叫做運氣的概率。
現在看看,你或者你的產品有幾項能占到第一,拿張表格統計一下,看清楚后,大干快干緊落實,沒第一的把握,不要做!
共勉!張大力
END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