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執行不可缺少的四個要素
- 瀏覽量:717
- 來源:中華名師網
- 2015-11-06
在培訓和輔導了眾多的企業過程中,很多時候企業總是談到執行不力的問題。是的,執行力問題已經成為現代企業普遍關注的一個焦點。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決策、再好的思路、再偉大的創想如果離開了執行力,一切都沒有了意義。
我們能正確的意識到問題,并不等于能正確的解決問題,為什么?因為我們缺乏正確的思考及行為。不信你去觀察那些企業,執行力的板子全打在了員工屁股上,今天請周老師來講執行力,明天請李老師來講執行力,最后呢?還是執行不力。于是老板得出一個結論,培訓沒有用或是我的員工素質太差。各位,培訓真的沒用嗎?員工真的很差嗎?不信你回顧一下60年國慶大閱兵,連機器都可以訓練得井然有序,何況是一大活人呢!
執行是什么?執行就是要結果,就是把信送給加西亞,這么淺顯的道理難道你的員工不知道嗎?可是為什么做不到呢?原因不在于他不懂,不在于他的素質差,而在于企業的組織體系。企業的問題出在哪里就盯住哪里,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根本解決不了企業的問題。戰略學家威絲曼曾說過,“問題的解決往往不在問題發生的層面上,而在與其相鄰的更高層面”。什么意思?執行力問題的解決往往不在執行本身這個層面上,而在與執行相鄰的更高層面,既組織執行體系。建立有效的組織執行體系,讓執行成為慣性,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這才是企業領導要深思的問題。
那么如何讓團隊,讓員工更有執行力呢?關鍵是組織要制定一個執行力的標準、制度,創造一個環境和氛圍出來,就像很多企業一天到晚在講,我們要創新,要務實,要團結,要高效,做到了嗎?沒有,為什么?因為你沒有制定出那種標準、制度,沒有創造環境和氛圍。這就像“又要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是一樣的道理。
再簡單點說,企業對員工有什么期望,或是希望員工有怎樣的行為,重要的不是去要求他,而是要給他制定出相應的標準和制度,創造出環境和氛圍來,只有這樣,才能使你的期望成為自然而然。
首先我們來看什么是標準。很多老總跟我講,“周老師,我們怎么會沒有標準呢,我們有,但他們就是執行不到位”。這叫有標準嗎?錯,做到本身就是一種標準,沒有做到就是沒標準。曾經我問一位老總說,執行不力表示你要求他的他沒有做到對吧?是,這件事情是否非得要做到呢?當然,那萬一實在沒有做到要不要緊呢?也不要緊。各位,這就已經是缺乏做到的標準了。
再舉個例子:很多企業的遲到現象總是杜絕不了,為什么?你沒有標準,沒有要求零遲到,沒有零容忍的態度,換句話說,是企業默許了遲到現象,默許了一定的遲到概率。
第二是制度,制度和標準是唇齒相依的關系,制度要有效,有效比有道理更重要,任何一家企業的制度都有幾十上百條,但是沒有效,這和沒有制度有什么區別呢?沿著上面這個例子我們再來看,這件事情是否非得要做到呢?當然,做到做不到有什么制度,罰款,罰多少?5塊,我保證下次他還做不到,為什么呢?因為在你的制度里你默許了有做不到的可能,如果你罰500你認為他還做不到嗎?這和遲到是一樣的,遲到你罰10塊肯定會有人遲到,但你罰500的話保證沒有人遲到。鄧小平曾經說過,好的制度能讓壞人干不了壞事;不好的制度,能讓好人變壞。
第三是環境,所謂的環境就是在執行中的人、事、物,換句話說你希望他成為正規軍,你得要給他美式裝備,你希望他殺敵你至少得給他把刀,你希望他跳舞你得給他提供舞臺。也就是說你希望他執行,你得給他提供或創造這個執行的環境,不然就是“又要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
第四是氛圍,人是群居動物,都有從眾心理,如果一件事情多數人在做,而少數人沒有做,那么那些沒有做的就是異類,反過來多數人沒有做,而少數人做了,那么那些做的人就是異類。所以做事要高調,執行要高調,懲罰要高調,獎勵也要高調。
企業在這種高調聲中去制定標準和制度,創造環境和氛圍,久而久之便能形成企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執行文化、行為文化以及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文化。
標簽:周士杰,執行力,執行方法,執行步驟,管理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