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學生都成“問題青年”了?
- 瀏覽量:459
- 來源:中華名師網
- 2019-06-24
現在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是80,90后,那么隨著他們的家庭背景、生活條件肯能會比我們上幾代要優越許多,所以當面對問題的時候,缺少了那么點沉著冷靜...以下就是4個大學生要想進入職場并優越的生存所存在的問題。
“冒充者綜合癥”的一種較弱的變體
在當今這個由社交媒體驅動的世界,學生們常常看到他們每一個朋友的生活中最美好的部分,這不僅僅是學術成績,還包括了有趣的活動、總體的幸福感等等。位于頂尖大學的學生們看著他們的朋友們似乎在任何方面都很棒,這就反過來讓他們質疑起他們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是不是因為被弄錯才僥幸進了這一所學校。
這種現象一部分可以被認為是Facebook上冪律分布的社交圖表的結果,而還有一部分則只是人類的本性。人們傾向于在他們的狀態方面給他們的熟人和朋友帶來過度積極的印象,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坐在你旁邊的那位同學在告訴你他的期中成績的時候可能會稍稍把數字夸大一些,而你的舍友可能會用一個掩飾的故事來掩蓋一次糟糕的分手。(我所提到的冪次分布現象指的是友誼悖論及其對其他種類行為的推論)所有的這些因素都挑戰了學生的自尊同時給學生帶來了不安全的個人感覺,這都可能帶來顯著而嚴重的后果。
“飯來張口”式學習
在學生群體的另一個極端我們可以看到一群對大學有著十分扭曲和高度個人化的看法的人。也許是由于他們先前的成功,他們認為大學就是一段讓他們享樂的經歷,比如說是他們一路以來的各種成功的獎賞。有些人在一個他們永遠會是萬眾矚目的焦點的環境下長大,從未嘗到過真正的失敗的滋味。這些學生對課程應有的樣子有著非常自我中心的看法。如果他們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他們的反應總會是把責任推到別處(“為什么考試的題目出得這么含混不清?”或“為什么這個課題布置的時候不把步驟說得再清楚些?”又或是“我知道這個課程有很多的材料,但是怎么就不能把所有事情都解釋得再細致些呢?”)。這些學生常常認為所有的責任都在于讓大學來“教育”他,但卻不理解“學習”是一個主動進行的活動這一概念。
把學校教員都看作是“難以接近”的
作為一名教授,我真的很享受在課后或者辦公室答疑時間和學生一對一地熱切交流。然而我經常發現很多學生一開始就帶著一種先入為主的想法,認為教授并不想和他們有任何的牽涉。有些人認為教員“太忙碌,不方便打擾”,另一些則認為教員是冷漠的或者反社會的。他們很害怕在辦公室答疑時間過來,而且因為害怕被斥責或者忽視,所以經常把課上的問題埋在肚子里。
在大學里有許許多多的機會都不會很明顯地把它們自己顯示在你面前,而是需要學生有主動性自己去發掘。無論那是在課后與教員一同進行的一個關于課程相關問題、本科生研究職位或是其他的兼職工作的討論,學生都應該更積極主動地來提出自己的需求。不幸的是,這一點往往影響到的是不成比例地多的女性學生。比如說,在過去的八年多里與我實驗室里數不清的本科研究員共事之后,我還是沒有聘請到過一位女性本科研究員。看起來大多數的女性學生都會因為害羞而不敢主動地問一名(男)教授關于研究項目的事。誠然,我在鼓勵女性本科生來探索更多的研究機會方面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糟糕的時間管理
這是一個不僅僅是大學生會遇到的普遍的問題,但受它影響最大的卻是大學生。哪怕是最優秀的、準備最充足的大學生也往往會低估一個嚴酷的教學安排帶來的工作負擔。對一些最聰明的學生來說,這一點尤為明顯,他們常常因為可以依賴自己快速完成任務的天分而無需借助良好的時間管理技能就可以成功。但他們終究難免會遇到一些工作負擔重到需要在一個學期或者一個季度內擁有良好的時間管理的課程,然后拖延癥就會成為他們崩潰的原因。我每年都能在我為本科生開設的操作系統課上見到這樣的例子,這門課出于教學需要必須把推薦在一學期內完成的理論和實踐內容擠進一個季度里。一些兩到三周的項目哪怕是對于從第一天就開始著手進行的學生來說都很難完成。而那些犯了拖延癥而且一直等到約定時間的四到五天前的人注定最終要失敗(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充滿血與淚)。
標簽:員工培訓 | 招聘管理 | 溝通技能